主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专区 > 正文
“大国工匠”身上的三个标签
来源:福建天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作者:郭晓梦 |日期:2023-10-13

“大国工匠”身上的三个标签

——记全国劳动模范、福建天华林志能

福建天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郭晓梦

2022年底,国资委组织开展了第二批中央企业“大国工匠”培养支持计划评选工作,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企业福建天华高级技师林志能成功入选。从一名普通的装备钳工,到全国劳动模范、央企“百名杰出工匠”,如今,林志能又多了一个极具分量的身份。

林志能,是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福建天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装车间的一名装配钳工,个子不高,话总是很少。看似普通的他,在圈子里却赫赫有名。他是同事们心中的“技术大拿”,是三明市金牌工人、福建省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省优秀人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央企“百名杰出工匠”,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由他参与开发试制的“双轮”牌子午线轮胎硫化机是“中国名牌产品”。

在他身上有三个标签,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

标签一:毅勇前行的奋斗者

在工作室,同事们亲切地称林志能为“大师”。然而,“大师”并不是一日就练成的。

1985年,林志能从化机技校毕业,进入福建天华总装车间工作,成为一名装配钳工。硫化机是集光、机、电、液一体化的大型橡胶装备,由1万多个零部件组成,对安装调试精度要求极高。走上岗位不久,林志能很快便发现了自己与老师傅们的差距。“要做,就做到最好。”他暗下决心,一头“钻”进了这个普通的岗位里。

为了提升技能,他购买了大量液压、机械方面的书籍,自学装配钳工基础理论,一有空就和工段员工一起钻研硫化机装配技术难题。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就向老师傅和技术人员请教。有老师傅回忆说,那几年他就跟着了魔似的,大家都有点“不堪其扰”了。

正是这股爱琢磨的劲头,让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在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他就能够独立安装调试设备,成为车间里的青年技术骨干。在承担硫化机管座焊接件工艺的改造任务的实践过程中,年轻的他还研究出了“以配钻代替焊接”工艺,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产品外观美观度。

谈及自身的快速成长过程,林志能表示,他从没有想过要去争取什么荣誉,成就一番事业,他一门心思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遇到困难就去想办法解决,因为这个就是他应该做的事情。

标签二:锐意创新的实干家

2009年,福建天华开始试制105″大型工程子午线轮胎硫化机。这个“大家伙”仅卸胎机构就重达2吨,由无数个精密零件组成,且各个运动机构动作前后穿插,安装精度要求非常高。生产这么大尺寸的设备在业内并无先例。由于安装空间很小,按照传统的安装方法,需要逐个零件安装,耗时又耗力。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安装效率呢?林志能再次钻研起来。

他深入分析安装技术及工艺要求,反复计算待安装的零件尺寸,最终提出了部件预装、整体吊装的创新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完全实现图纸的技术要求,还数倍提高了安装效率。按照传统方法,三个人一天才能装一台;采用林志能的新方法,两个人半天就可以装两台。工人们开心地将这种方法称作“智能”(谐音“志能”)安装法。如今,该方法已被推广应用在公司诸多大型设备的总装工艺中。

一次,公司销售出一批65″液压硫化机,用户使用发现管路抽气效率低,甚至抽气不完全,影响生产效率,降低了轮胎产量。林志能带领团队研究改进方法。他们大胆提出将原先的两个蒸锅共用一组抽真空管路改为两组抽真空管路,减少胶囊放气时间,满足了用户工艺要求和工艺流程的安排。改进后,经用户测试,轮胎硫化辅助生产时间每天缩短1小时,硫化机整体效率提升8.6%,单台日产量由22条台提高至24条胎,单条生产线1年可以多产轮胎8500条。对此,用户深感满意,特意发来表扬信。

从硫化机的调试到总装工艺的改进、从设备的管道布置到零部件修复、从老式机械传动式硫化机的维修到新型液压式硫化机的研发,敢于打破思维定式的林志能,成为公司技术改革和工艺创新的先锋。他累计获得专利11项,累计带动职工实施技术革新项目120余件,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标签三:甘于奉献的传承人

在圈子里,还流传着一个林志能与日本客户之间的故事。

一次,他去日本为米其林工厂调试硫化机。在业内,日本企业素以要求高而闻名,尤其在机械手的重复精度方面,他们的要求是要精准达到具体多少丝,远高国内标准。面对这样的要求,林志能带领同事耐心反复调试,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内调试成功,达到了客户近乎苛刻的标准。

日本客户被他高超的技艺所折服,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这位来自中国的“技能高手”。一位同行当面让翻译转告林志能:“中国工人真了不起,既有技术,又能吃苦。”一家知名公司想高薪聘请他在日本工作,但林志能婉言谢绝了,工作结束后如期回到了他的总装车间。

林志能不仅有过硬的技术本领,而且甘做团队发展与人才成长的“垫脚石”。2011年成立的“全国劳动模范林志能技能大师工作室”是林志能“传、帮、带”的重要平台。这些年来,他每年都签订带徒协议,带徒一批培养一批。别人都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他却说: “我希望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经验完全教给徒弟,让他们不但学会我的技术,还要能超过我。”

现代化装备制造要求员工具备专业化技能和综合素质,在这个行当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的林志能深谙此道理。他要求徒弟们既要成为技术能手,更要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围绕“技术攻关、培育新人、知识分享”三大核定位,围绕解决生产重点和难点发挥积极作用。

2020年12月,该工作室荣升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如今,“林志能大师工作室”已经成为企业聚才、育才、用才的“孵化器”,二十多位金牌工人、技术能手从这里脱颖而出。林志能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总结先进操作法46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28个,已经取得22项科研成果,其中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对于对此入选央企“大国工匠”培养计划名单,林志能谦虚地表示:“荣誉都已经是过去式,是企业帮助争取来的。企业给我提供了舞台,我也应尽自己所能回馈企业,让队伍不断代,让技术有进步,让企业有发展。”

联系电话:010-84885418、84885339、84885009 电子邮箱:hgscb5009@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号楼518室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