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昂扬新时代履行新使命展现“精气神”
——记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昊晨光科技规划党支部书记、科技管理部主任李慧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赖婧婷、胡群
李慧,女,满族,1985年3月出生,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入选四川省首批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富顺县百千万人才计划,荣获四川省企业优秀基层管理者、四川省三八红旗手、自贡市优秀共产党员,带领团队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文明岗、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称号。
作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昊晨光)科技规划党支部书记、科技管理部主任,李慧十年如一日扎根川南一隅,将青春时光奉献给她热爱的有机氟行业,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中国中化“精气神”。
向心而行,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燃灯者
“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源于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2020年刚刚拉开序幕,一场与“新冠病毒”的阻击战已然打响。口罩的核心材料熔喷布紧缺,中昊晨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科研机制,组织力量开展疫情防控用“聚四氟乙烯防护用品研制”应急科研攻关工作。李慧同志被任命为口罩研究检测专题组的负责人。
长期以来,公司的分析测试专注于材料的性能领域,对于口罩这种终端快消品,测什么性能?用什么方法?采购哪些设备?对公司分析检测工作来说,完全是一个新的、陌生的领域。面对一个个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李慧同志践行初心使命,坚定责任担当,弘扬奉献精神,带头担当作为,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
勇于担当,方能知重负重;甘于奉献,定会功成有我。李慧同志带领课题组的成员加班加点,以“问题不过夜”为原则开展研发,基于红外、电镜、能谱开发出多种分析检测方法,相继制定出规范的样品前处理和分析规程,为攻关团队提供第一手数据,为e-PTFE防护口罩提供了有依据、可采信的检测意见,仅仅数天时间就打通了全过程的工艺流程。
“不管天光打开,还是烛火掩映,只要有人守候,就有破晓的可能。”在口罩实现量产后,李慧同志又带领团队接过了从原材料检测到口罩制品性能分析的工作。原材料入厂的检测速度决定了新一批口罩生产的速度。当时一批从浙江过来的原材料预定是晚上6点抵达,却因为交通管制迟迟未能到厂。李慧同志让其他同志先行回去休息后,自己一个人等到了凌晨2点,在原材料到达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分析,凌晨5点就得到了原材料的检测报告,保障了口罩生产的不断档。而长期不规律的作息和四川潮湿的气候,也让她饱受湿疹的折磨,有时她会对着家人打趣:“这背上的几个疙瘩就是我的荣誉徽章。”
李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研工作的指示精神,在推进企业科研体系建设和科研队伍建设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在平常时候看的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用实际行动打造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崭新名片。
向新而行,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攀登者
怀揣着对化工的热爱和未来的憧憬,2012年研究生毕业后的这个满族姑娘,入职中昊晨光工作,从最基础的分析技术员做起。
李慧同志与中昊晨光的结缘源自于研究生阶段的一次试验。这个试验需要用到一种耐介质性能极为优异的橡胶,通过筛选,“晨光牌”氟橡胶进入了她的视线,试验的良好结果也让“晨光”这个品牌在她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中昊晨光来到学校宣传介绍时,晨光三线建设的历史也让她产生了共鸣。李慧同志成长在我国冬季最冷的一个小镇——呼伦贝尔市伊图里河镇,受父亲的影响,她选择来到了晨光,并在这里一扎根就是十余年,无怨无悔。
2019年,李慧来到中昊晨光最核心的部门---科技管理部主持工作,负责科技项目开发管理和项目申报。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级平台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的申请工作让李慧在外地一呆就是1个多月。这期间,她手中的项目建议书写了改,改了写,从一个大致的草图框架逐步完善成一个国家级平台的合理运行模式。因为专家时间紧张,往往是头天改材料到凌晨2点,5点就必须动身辗转两个小时的车程请专家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在不到一年时间,她不仅成功申报晨光高性能氟材料创新中心,还获批了四川省双创基地,参与或主持10余项项目申报,帮助企业获得各类补助资金近4000万元。
筚路蓝缕,唯有艰苦奋斗;披荆斩棘,需要开拓创新。在奔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程上,李慧同志面对问题迎难而上,面对难题敢闯敢试,面对矛盾敢抓敢管,在逆境中奋发、在奋斗中自强,永葆创业激情,向科技最高峰不断攀登,永不停歇。
向实而行,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赶考者
锤炼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贵在真抓,重在实干。2015年,李慧同志被组织委以重任,担任分析技术应用研究室主任。该研究室管理着价值昂贵、精密度高、原理复杂、维护要求严苛、操作管理难度大的近20套高精密大型分析设备。这些设备本身的精密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分析工作容易陷入“分析容易解析难、出谱容易解谱难”的境况。并且每台仪器都涉及到物化、材料、量子力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能否厘清每台仪器所涉及到的多学科知识,是分析应用方法成功建立的关键所在。是否能将这些大型设备用好、用精,是分析能力能否满足研发需求的重要因素。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由于仪器种类较多,所涉及的分析学科门类差异较大,对于操作管理者来说,学习范围不仅要广,专业水平要求更高。为了能与研发速度相匹配,研究室的同志们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一方面在确保每人精通二至三台仪器的操作、原理、问题处理等基础上,广泛查阅分析应用实例和文献,定期召开工作技术讨论会,深入探索分析应用技术,厘清每台仪器涉及到的各学科交叉知识点,梳理出相应知识要点,经整理、研究和计算后形成规范化分析流程,将“天书”一般的分析数据“翻译”成能读懂的科研语言,以寻求技术突破和创新。另一方面通过中昊晨光提供的良好平台,积极参加各种仪器培训或交流会议,学习先进的仪器应用知识,确保技术储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在这样求新、求变、求突破的团队氛围中,李慧及分析室的姑娘们把工作做成了热爱,把卓越变成了追求,也自然地把分析工作当成了毕生的事业。
求真务实,方能行稳致远;真抓实干,必能攻坚克难。李慧同志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用科研基层的历练提升真才实学,练就过硬专业技能,始终以赶考者的心态、奋斗者的状态、实干者的常态助力企业创新发展。近年来,李慧同志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篇,申请专利10篇,带领分析技术应用研究室荣膺“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与团队成员一起建立了数十个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应用评测方法,大大提升了研发效率。
风雨泼墨写春秋,实干为笔写华章。李慧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讲话和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她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科研人员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入统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专注于高性能氟材料研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