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南海连线“深海一号”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在“深海一号”建设项目中用实际行动响应总书记的指示批示精神,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从水下300米到1500米,攻坚不停,奋斗不止。
“中国精度”——拒绝公差“1”毫米
“深海一号”是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过1500米,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气田。而作为“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核心装备,“深海一号”能源站所用钢铁可以建造8座埃菲尔铁塔,涉及3项国际和13项国内首创技术,采用“30年不回坞”超高设计标准,这样的超级工程,整个世界都没有先例。国际同行曾发出质疑:中国有能力造出来吗?
“只有掌握关键技术,才能掌握深水资源开发的主动权!” 项目团队立志要为中国深海油气开发蹚出一条路来。
面对国内首次超深水,挑战就像高空走钢丝。平台四座20多层楼高船体立柱的焊装,公差不能超过指甲宽度的三分之一。夏天施工时,为了避免不到1毫米的高温变形,吊装团队连续两个月每天凌晨两点起床,确保所有准备在太阳升起之前完成。
工程体量大、技术空白多,让项目一度举步维艰。“就算是用牙咬,我们也要把它啃下来。”总包项目负责人王会峰带着打包好的行李住进了办公室,组织来自五湖四海的施工队伍,开赴天津、青岛、烟台、深圳等地,以铁的要求和铁的作风,向一个个“绊脚石”发起总攻。
“中国速度”——抗“疫”提速保生产
可是,新冠疫情又带来沉重一击。过半人力无法返场,设备材料纷纷延期,如期完工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键时刻,项目临时党支部88名党员主动递交“请战书”,18个“党员突击队”冲在最前线,坚决保障项目按期投产!在施工现场,30多台大型吊机海陆并进, 5000多名建设者雨中作业、雪中赶工。万众一心下,项目越干越顺、越干越快。
完工前夕,项目管理骨干高轩鹏的左臂不慎骨折,领导同事都劝他休息,可他坚决选择打上石膏,第二天继续上班。这个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凝聚着团队几千人的汗水,越是最后关头,谁也不想缺席,谁也不能缺席。
2021年1月14日,项目团队克服重重挑战,仅用时21个月就完成“深海一号”能源站建造、总装搭载和精度控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国际上建造一个同等规模的半潜平台,最少也要33个月。
“中国深度”——战风斗浪“拼刺刀”
相比陆地,海上作业每一步更是惊心动魄。1600海里的超长距离拖航,先后遭遇极端寒流、长波涌、大风暴等极端挑战,平台最大摇摆达8米,安装经理王继强晕船晕得吐胆汁,硬是凭着惊人的意志在船上穿梭一整天,指挥船队化险为夷。
海底1500米,每平方米承受压力相当于15辆超重型卡车重量,全国劳动模范刘克建,带领团队战风斗浪,与超深水勇敢“拼刺刀”。锚桩是在深海站稳脚跟的关键,第一根桩刚打完,设备就“罢工”了,台风季马上来临,这可怎么办?安装团队经过几百次尝试,成功完成自主维修,争分夺秒与台风赛跑,提前8天完成16根锚桩安装工作,填补多项1500米深水施工空白。
6月25日,“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浩瀚深海上冉冉飘扬,现场的所有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时光荏苒,就在项目投产三周年之际,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将“‘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评为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也是本年度能源化工行业和海洋工程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此同时,气田累产天然气已超80亿立方米。
“深海一号”大气田完工后,项目团队骨干成员马不停蹄,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深海一号”二期建设中,经过两年多的攻坚,目前项目已进入“百日冲刺”,投产后将助力“深海一号”年产量再提升50%。未来,海油工程建设团队还将坚定不移地把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向更深处进发,向更远处挺进,用自己的装备,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