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的勘探开发,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先后去过喀拉海、加蓬、巴西和印尼等很多地方。可以说,世界上的海洋都是船上员工们的“工作地”,每次作业都像是开“盲盒”,充满了新奇与挑战。其中最让他们难忘的故事,发生在北极。
2016年初,“海洋石油720”船队刚从缅甸回国,就接到了一项极其艰巨的作业任务。这次的工区位于北极圈内的巴伦支海北部,纬度达75°以上,要在深入北极圈腹地900多公里,开展面积为4100平方公里的地震勘探。
海洋地震勘探需要在船后拖起几千米的电缆,作业本身难度就很大。而且纬度高于北纬70度的洋区,存在着永久性的海冰,如果因为勘探中的振动,导致浮冰或者暗流接近船体,都可能对作业甚至生命造成威胁。
当时,在中国交通运输部的记录里,还没有一艘中国船舶抵达过这个地区,世界上也没有其他可供参考的经验。所以,在船队的早会上,一些人对首次北极作业心里没有了底,接连否定了好几个技术方案。记得,是艇长于鑫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打破了僵局:“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信念的问题!”
“720是我们的物探旗舰。无限航区的能力,意味着我们就是为了在全球海域作业而生的。只有闯过这片冰海,我们才能真正征服世界上的所有海洋,才能赢得行业的尊重,才配叫做旗舰!”
这些话得到了在场全员的认可,事情也就这样定了下来。
2016年春节过后不久,于鑫带着大家在深圳码头、集结、“登舰”。海洋石油720在42天里航行了22000多公里,终于抵达了工区—巴伦支海。4月的北极正是极昼,又遇到了降雪的恶劣天气,冰海之上,没有方向、没有夜晚、更没有后援,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寂静和寒冷压得所有人喘不过气来。
如果说环境的压力还能够克服,那么每根6000多米的勘探电缆就更让人头疼。北极的海水,阴冷、幽暗、深不见底,轻轻一碰就有刺骨寒,电缆出现故障是常有的事。
记得一次一段电缆出现故障,只有作业下线的两个小时间歇用来抢修。为了抢时间,于鑫带着大家背着装有几壶热水的保温箱下了小艇。寒风呼呼吹过,口中的哈气在嘴角的胡须上挂起了冰晶。他们捞电缆、摘鸟、打卡子……渐渐地,双手不听使唤了,四肢麻木了,就用保温箱中的热水瓶烫烫手,但暖瓶也很快就被吹冷了。
下艇两个小时后,大家回到大船上,背上满是汗水,身体却仍然在失温,可是故障点还是没有找到,一时间,畏难和沮丧的情绪在队员中悄然蔓延。于鑫见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叫大家缓一缓准备好再次下艇,同时他在船首和小艇上各挂起一面五星红旗,给队员们鼓鼓劲。
当火红的国旗在冰冷的海风中迎风飘舞的时候,一种真挚的爱国情怀和安全感充盈在每一个队员的心中。这一刻,炽热打破了坚冰,没有人再多说什么,只是都默默地背好了暖瓶,迈着前进的脚步。尽管手脚仍然麻木,但队员们目光坚定,放艇抢修又回到了熟悉的节奏,北极似乎感受到了海油人的热忱和坚毅,终于向他们敞开了怀抱。故障顺利解除!隆隆的响炮声再次奏起!
最终,在历经了6个月、跨越大半个地球的后,“海洋石油720”圆满完成巴伦支海的作业,成为中国首家在该海域成功作业的船队,让我国具备了在全球海域实施三维地震勘探作业的能力。在北极升起的那面五星红旗,也成了船队的“法宝”,在每次重要作业中激励着他们。
“只要我们想成,那就一定能成!”
“海洋石油720”全体员工誓要把这面五星红旗带到世界大海上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