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2024年3月26日,“海基二号”导管架海上安装就位的消息一经发布,便迅速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头版,让一众大国重器和海油人集体上电视、火出圈儿。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随着“南海挑战”号平台中控报告“最后一根锚链成功解脱”,我国第一座深水油气平台光荣“退役”。
在守护船的甲板上,机械主操潘国帮的目光穿越了岁月的长廊,凝视着这辞旧迎新的壮丽一幕。泪水在他眼眶中打转,是不舍,是对过往奋斗岁月的深深眷恋;也是期盼,是对未来自主装备开发油气资源的无限憧憬。28年的光阴,从青涩少年到资深技师,潘国帮的每一步都踏在了国家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脉搏上。
1996年,我国第一个深水油田流花11-1油田投产,由中外合作开发。年仅21岁的潘国帮来到这里,干起了过去想都没想过的“洋务”工作。彼时,他看到平台上迷宫般的装置,下定决心要在这里学一辈子,干一辈子!
于是,他每天利用休息时间看设备,查图纸,翻阅设备说明书,书中看不懂的单词就一个一个查、一个一个背。凭借着一股子拼劲儿,老潘成了上百套设备、上万个零件最熟悉的人,再狂躁的设备,在他的手下总能捋顺脾气。
2003年,随着油田回归自营,潘国帮和他的同事们迎来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他们比学赶超,不断提升技能,推动油田产量持续攀升,流花油田逐渐成长为当时我国最大的深水油田。而在这背后,是无数像潘国帮一样的“老潘”,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辉煌。
当“海基二号”在珠海建造现场拔地而起时,潘国帮再次见证了奇迹的诞生。按他的话说,虽然经历了260多天“边生产、边建设”海陆连轴转的艰辛时刻,但他依然不觉得疲惫。
在这里,他目睹数百名工人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抗争,一座钢铁巨擘平地而起、巍峨耸立。海油人用汗水和智慧让“海基二号”从图纸上走出,变为现实,仅仅用了26个月,用钢量接近“鸟巢”国家体育馆,关键尺寸精度控制在5毫米以内。他自豪地向徒弟讲述着这一切,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我们海油创造了亚洲超大型深水导管架建造速度和精度的新纪录,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荣耀!”
在相隔2000公里的青岛,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的建造同样如火如荼。50多个工种、2100名建设者并肩作战,近60万个零部件、8500多台套设备的精密安装,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海油人对质量的苛求与对梦想的执着。
由于“海葵一号”上的双艉输、脱硫等系统均为圆筒型FPSO的首次应用,刚刚完成老设施弃置工作的总监应国江,便立刻转战青岛场地,参与双艉输方案的审核。他坚信,梦想,只有亲自参与才能变为现实。在最关键的调试阶段,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孩子面临高考,他也放弃了休假陪考的机会,选择坚守一线。他说:“我们父子都在经历一场大考,我要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决不能临阵脱逃。”
终于,在2024年6月,“海葵一号”与“海基二号”在蔚蓝的海面上正式会面。这对“深水搭档”的携手,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迈入了新的纪元。那一刻,所有参与者的心中都涌动着无比的激动与自豪,700多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在这一刻化作了最灿烂的笑容和泪水。
对于潘国帮而言,“在‘南海挑战’号上干一辈子”的诺言或许已无法兑现,但他知道,那份对海洋的热爱、对技术的追求、对国家的责任,将永远伴随着他走向新的征程。如今,300米以上的深水区域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主战场,“海基”与“海葵”的创新开发模式,正引领着我国向更深的海域进发。
从“老流花”到“新流花”,一代代流花油田人的深水梦想从未改变,他们挺进的步伐也从未停歇。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深蓝领域,他们将继续书写属于中国海洋油气事业的辉煌篇章,向着更大的“深水”梦想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