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专区 > 正文
【品牌故事】因你而璀璨——从“大雁塔”到“金太仓”的HFCs之旅
来源:中化国际、中化太仓 |作者:冯海锋、黄计威 |日期:2019-9-18


二十一世纪初,在《蒙特利尔议定书》背景下,我国正式开启了消耗臭氧层的氟氯烃(简称CFCs)物质的淘汰,主流替代方向是臭氧消耗潜值(简称ODP)为零的氢氟烃(简称HFCs)。

汽车空调领域最先于1998年前后开始了产品替代。彼时的中化集团刚刚走出亚洲金融风暴,正在积极推行由贸易向实业转型的重大战略,其在HFCs产业发展的序幕,继而徐徐拉开。


世界级HFC基地是怎样诞生的

2001年8月,中化集团控股西安金珠近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基于该公司原有的技术基础,在古都西安建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年产5000吨的HFC-134a(1,1,1,2-四氟乙烷,用作汽车空调制冷剂)生产装置。多年的小试研究成果终于顺利地实现工业化,不仅原有的西安技术团队倍受鼓舞,整个集团向实业投资转型,也被打上了一针强心剂。

然而这仅仅只是一小段美妙的序曲,受益于这样的信念支撑,中化集团开始了在氟化工领域的恢宏乐章。

2005年,在素有“金太仓”美称的江苏太仓,中化集团启动了HFCs规模化生产基地的筹建工作。之所以选址于此,是因为位于江苏省东南的太仓,背靠长三角经济圈的腹地,直面整个华东市场,同时拥有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第一外贸大港”的太仓港,“地利”要素得天独厚。

随着2万吨/年HFC-134a项目的开工建设,中化HFCs业务从古都西安正式走向金太仓,这个项目虽然从规划立项到正式开工耗时不到两年,但其中曲折鲜为人知。

回溯项目筹建伊始,决策团队对项目的争议,有着激烈的碰撞。当时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仅2000多万辆,从2002年起才开始禁止新汽车使用CFCs类制冷剂,HFC-134a的使用才刚刚起步。然而,中化管理团队却独辟蹊径,用事实和数据分析了HFC-134a的市场前景,论证了2万吨规模的可行性。决策层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上马项目。事实也证明,当这套新装置建成投产时,中化集团的HFC-134a的产能一跃成为中国和世界市场主要的汽车空调制冷剂供应商之一。后来的数年,中化集团在国内OEM市场的占有率也始终保持行业领先,这正是得益于先人一步所占据的绝对优势地位。

头顶新兴产业光环的氟化工,在经历几年“巅峰”行情之后行业产能迅速膨胀,面临重新洗牌。未来发展弥漫着诸多不确定性。

内部各方质疑声再起。但在中化领导团队看来,市场的低迷才是对内功修炼和技术水准的真正考验——唯有经历过产业周期的企业,才是具备综合竞争力的。

“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中化集团宁高宁董事长说过,“凡是在国内外有一定地位的产品,都经历过艰难困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没有哪一个产品是靠简单重复取得今天的地位。” 公司只有修炼好内功才能发挥潜力,在技术创新、本质安全提升、品牌建设上下苦功,抵御了“寒冬”的侵袭。中化太仓HFC-134a产品的成功也绝不是偶然,公司生产的制冷剂产品每年可减少几万吨消耗大气臭氧层物质的使用,这是中化立足自主创新“保护”臭氧层,打造世界级HFC基地的一个缩影。

也正是在此时,中化集团开始了产业链纵深的探索。2008年上半年,中化集团完成了在浙江布局中化蓝天的关键一步,随后新的管理团队很快启动了另一个重要的HFC产品——HFC-125的产业化论证。


众人拾柴火焰高,上马万吨级HFC-125项目

2万吨/年HFC-125项目,是国内甚至世界为数不多的同类万吨级氟化工项目,是集团寄予太仓园区的又一重大使命。通过一年多的工程建设,蓝图终化作实体,九层装置像一座丰碑巍峨地矗立在园区中心。

项目于2011年3月获批立项,初步设计及核准概算批复总投资近6亿元。项目建设之初,公司一边从一线生产和职能部门中抽调人员快速熟悉、快速培养,一边通过各种渠道从外部引进多名优秀的工程建设专业管理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组建125项目小组,项目设计、报批工作迅速、全面、有效展开。

HFC-125项目从一开始就把目标定位成中化蓝天的标杆工程,这就意味着项目必须创新管理思路,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和主动服务。桩基工程是最先开始的单项,由于桩基工程工期短,短期资金需求量大,又适逢年底,施工进度开始出现滞后。王军(时任项目经理,现任中化集团化工事业部副总裁)主动找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谈心”,从谈心中了解施工方的担忧,并给予他们信心。一颗“定心丸”打消了施工单位的顾虑,整个桩基工程提前25天完工,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并充分利用年假空隙开展地基养护。

土建施工贯穿整个项目,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只要有钢筋、混凝土的地方就有土建工程师任志坤的足迹和身影。为保证工程质量,他每天捧着图纸不厌其烦地核对着钢筋参数。由于工程中钢筋的种类特别多,并且同一直径仍包含多种规格,这种情况下,他带领监理和施工单位质检员一一核实,保证每根梁、每根柱、每块板的配筋都与设计图纸吻合;对模板尺寸一一测量,保证每一个构件的尺寸达到施工质量验收要求。长时间的室外检查晒黑了他的脸,脱掉安全帽后帽带处的那道白痕显得异常耀眼。而这道白痕,几乎成为当时项目人员的标配。

“301总变扩建工程”是HFC-125项目公用工程区域的配套改造项目。为了保证已有装置运行不受影响,而且要效益最大化,在内部讨论时方巍提出了35KV变电所扩容改造方案,以此实现不停产改造。

301总变设备多,线路间错综复杂,每台设备都有自动化投、切功能,几十个数据和模拟量,都不能有丝毫误差。这一设想虽然得到了肯定,但必须要有十足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措施来验证。从此,方工办公室的灯总是要亮到很晚才熄灭。他带领电气团队将每一个细节考虑到位,把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预案写成书面材料进行学习,还举行多次专项研讨和培训,方案最后获得通过并成功进入施工阶段。项目竣工验收时,供电局的领导特别点赞称:35KV变电所扩容改造方案,在现有同类型用电设施的扩容改造中,投资最少。

目前,中化太仓HFC-134a和HFC-125装置已安全稳定满负荷运行多年,累计生产42万吨。随着公司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建设自动化、智能化工厂,实施品牌战略等多种措施,逐步将公司打造成一家生态环保、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现代化企业。


整合优势资源,强强联合“再创业”

“新常态”下,产业升级是大势所趋。中化太仓一方面持续优化HFC-134a、HFC-125等装置的运行,强化国际市场开拓;另一方面整合优势资源,强强联合“再创业”。

2014年10月15日,中化集团与霍尼韦尔国际公司合资在中化太仓化工产业园建设的HFC-245fa项目正式投产,投产初期生产规模为1.2万吨。“合资项目的建成,代表了投资双方在先进发泡剂领域的制造工艺、技术、销售和市场开发方面的高效益的整合。”中化蓝天副总经理王军祥自信满满地说。2011年5月,在双方高层战略性的全局把握和支持下,经过双方商务、工程为核心的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最终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HFC-245fa备受冰箱企业的青睐,让这家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勇于创新生产HFC-245fa的合资企业尝到了“甜头”。HFC-245fa多元混合发泡技术在中国市场取得骄人成绩,得益于提供更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现场专业支持等帮助客户解决各种技术困难的服务模式。2019年4月,第四代发泡剂HFO-1233zd(LBA)竣工,是双方股东合作的又一项目并生产成功,不断为全球市场提供优质的绿色制冷产品。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基于合资公司平台的成功运作经验,中化太仓现有产品升级扩建以及全新项目上马的新一轮合作,再度拉开了大幕。

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2016年11月中化太仓与太仓城投合资成立太仓中蓝环保公司。搭载环保的东风,中化太仓已然又抓住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环保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项目必须以高标准、严要求,打造出精品典范工程。”王军祥斩钉截铁地说。

今年5月,太仓中蓝环保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顺利投料进入试生产阶段,短短一个月,装置投料负荷突破预定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化人高瞻远瞩、敢闯敢干、追求卓越的宝贵精神已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DNA,化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从而锻造了这么一群敢做事、能做事的人。无论春光明媚还是风雨如晦,每一个中化蓝天人仍将继续携手远征,致力于成为“受人尊敬的创新型氟化学公司”,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贡献卓越力量,拼搏一个激情无限、硕果满满的明天。

联系电话:010-84885418、84885339、84885009 电子邮箱:hgscb5009@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号楼518室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