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专区 > 正文
【品牌故事】青春在奋斗中落地生花——记十六公司三代建设者的青春故事
来源: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 |作者:陈珊 |日期:2019-9-18

推开门,宽敞的房间映入眼帘,南北通透,窗明几净,陈设简单,茶几上的旧风扇溜溜地转,似乎想努力转走这夏日的烦闷……

这是公司职工柳杨郁的家,她的家是一个化建大家庭,姥爷杨竹杉、姥姥吴岫邨、父亲柳向义、母亲杨国宪都是公司职工。姥姥吴岫邨,今年已经88岁了,满头银发、面容慈爱,丈夫杨竹杉离开了大家快十年了,但只要一提起丈夫的姓名,绵长的思念总能让吴岫邨眼眶湿润,这三代人和中国化学的结缘,还得从杨竹杉说起。

艰苦奋斗,是化建人的人生信条

1976年春天,52岁的杨竹杉,从甘肃省燃化局调来了化工部矿建公司(十六公司前身),时任公司副经理,分管生产经营。

当时的矿建公司,基地刚从贵州迁往宜昌,为支援三线建设,加速开发湖北的磷矿资源,公司参与承建王集矿区的部分建设任务,陆续调集力量迁往王集,短短三个月,进驻职工近1200人,为尽快给来年大干创造条件,公司决定以最快的速度修好房屋、做好各项基础设施,时间紧、任务重,公司领导和职工们全力以赴投入到这场战役中。

杨竹杉就是打赢这场战役的一员,他的故事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在工期最紧张的时期,杨竹杉经常和工人们一起下工地,重活儿累活儿他都抢着干,完全没有领导的样子;当时有细心的职工发现他每天休息时间都去周边生活区和废旧厂区晃悠,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在捡半截砖头和废旧材料。杨竹杉说,“物资紧张,能回收利用的都要捡,能节约成本的就是好事”。感动之下,职工们纷纷加入了捡砖头的队伍。

那时候的日子苦,可是化建人就是一支艰苦奋斗、敢打硬仗的队伍,大家拧成一股绳,就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难关。这一年,公司职工动手拣砖找瓦,维修住房3385㎡,建水池4个,回收废管铺设供水管线1265米,建食堂7个……

“父亲1943年参加过革命,经历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他身上有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品质”杨国宪提起父亲,脸上溢起自豪的微笑。

对于杨竹杉来说,艰苦奋斗不仅是工作作风,更是人生信条。

在公司成立初期,各项工作都需要认真规划筹备,身挑重担的杨竹杉没有时间照顾远方的妻儿,加之交通也不便利,到宜工作的两年间,他和家人一次面也没见过。

1978年春节,已经两年没见着丈夫的吴岫邨决定带上女儿去和丈夫团聚。“走进宿舍门的那一刻,我惊呆了,房间里除了两张床,什么都没有”杨国宪回忆起多年前和父亲见面的场景,遥远却又记忆犹新。家里没炉没灶,从未开过火,那一年的春节家宴,一家三口在公司食堂凑合了。

团聚,吃什么不要紧,关键是一家人能在一起。

1978年的春天,杨竹杉突发心脏病住院了,吴岫邨和女儿来宜照顾他,此时的吴岫邨意识到,心脏问题不能小觑,为了能让丈夫安心养病,同年5月,吴岫邨从兰州化工来到了矿建公司任政治部副主任。至此,一家总算是结束了长期分居的日子。

在平凡岗位上绽放青春

1978年,杨国宪跟随母亲来到矿建公司,成为了一名车工。1983年,她和公司职工柳向义相识相知,步入婚姻, 1984年,在哭声笑声中,柳杨郁来到了这个世界。

计划经济的年代,物资紧俏,职工用的煤和气,全凭计划异地调取,柳向义经常和同事开着大车前往河南平顶山、南京扬子乙烯化工厂等地取煤取气,若遇到节假日,光是排队就要半月余,经常也是没空顾家。

车工,平凡但不轻松。车队大大小小几十辆运输车,车型、车牌杨国宪都熟记于心,哪辆车、何时抵达、需要加多少油,她从来不马虎。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找人全靠脚力,为了不耽误公司用车,杨国宪经常带上娃娃在车队等。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南方的夏夜,不仅闷热难耐,还有很多蚊虫,杨国宪便不停摇着扇子,为怀里的女儿扇风赶蚊。待车子抵达,她将襁褓中的孩子放在门房,拎上大油桶,一桶一桶地给运输车加满油……

工作和生活都得兼顾,对于刚为人母的杨国宪实则不易,但生在化建干部家庭,排除万难、坚守岗位,她从小就耳濡目染,年纪轻轻的她,完美继承了父母对工作的那股韧劲儿。

“当年建东山大院儿的时候,我参与过,现在想起来还很激动!”杨国宪口中的“大院儿”,就是十六公司现在的机关办公大楼。当年大楼的建设是令所有职工心潮澎湃的一件大事,所有职工人人3到7天轮流上阵,不分岗位工种,大家都是工人,卷起袖子,撸起裤腿儿,递砖头,和水泥,拉石头,一派热闹的景象。

杨国宪忆起的当年,做车工,当材料保管员,都是平凡的工作,但她将每一份工作都做到极致,因为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作为一名化建人的自我要求,更是对老一辈化建人忘我奋斗精神的传承。

1979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神州大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1986年至2000年,公司迎来了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环境的转折期,历经了迷茫和挫败,终于在探索中渐渐厘清发展思路,在企业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

短短几十年,是公司在转型中求生存、谋出路最艰难的岁月,也是杨国宪这一代化建人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光辉岁月。这一代化建人的命运始终与公司紧紧缠绕在一起,他们的青春陪伴公司在改革的浪潮中翻涌,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悄无声息的绽放开来。

家风传承,展新一代化建人的担当

2008年11月,柳杨郁加入了十六化建这个大家庭,成为一名会计。她先后在测绘队、焊培中心、财务资产部任会计职务,随后进入结算中心任职。

她是同事们口中的“公司子弟”,这个标签对她来说,不仅是一份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谦逊真诚、爱岗敬业的家人们言传身教,给了她最好的教育,也给了她工作的动力和人生的指引。

柳杨郁负责的业务范围广泛,业务流程繁琐。数量巨大的凭证、各大银行的开户、各类银行证明都需经手;每月1号要及时与各大银行对账;每周五、月末、节假日前期,结算中心更是忙成一锅粥……部门人少,有时遇到工作调整,还需接替其他同事的工作,繁忙程度超乎想象,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可对于柳杨郁来说,这不算苦。

“和祖辈父辈相比,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很幸福了”柳杨郁这样形容当下的工作状态。童年时期的她见识过老一辈化建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工作环境,再看看现在的办公环境,标准化的办公大楼,空调电扇一应俱全,简直是天壤之别。

变化的又何止是办公环境?这些年,柳杨郁亲眼见证了公司从暗淡走向新的辉煌。2012年,公司整体改制成功,进入“中国化学”;2015年,公司进入了寻求突破的转型阶段,在艰难探索中确立了“六个三”行动纲领;此后几年,公司资质不断升级、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2018年,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较2015年实现翻番,海外市场取得重大突破,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公司——埃及分公司;2019年,公司提出了“解放思想再出发,实现三年再翻番”的口号,站在集团公司“三年五年规划、十年三十年愿景”的新起点上作出新的部署。

新时代有新使命,以柳杨郁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化建人已做好了接力传承的准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江水东流去不归,青春韶华逝难回。

时间的洪流最是无情,带走了无数建设者的青春时光,却从未因谁而停留过;时间的洪流最是有情,总能让那些奋斗的青春熠熠发光,始终为人铭记。三代化建人的青春故事,流淌着自豪与感恩,折射了变迁与担当。展望未来,改革开放的进程还在继续,公司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要求新一代化建人不仅需要志达远方的情怀,更需要老一辈化建人始终如一的信念,才能在化建道路上同心同行、共担共赢,让公司在实现高质量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远。

联系电话:010-84885418、84885339、84885009 电子邮箱:hgscb5009@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号楼518室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