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专区 > 正文
【品牌故事】少年自立凌云志 青山长存巾帼情——访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退休老干部吴老
来源: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 |作者:覃宪 |日期:2019-9-18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引出多少艰苦卓绝、奋斗拼搏的故事......

在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吴灵家中,老人打开话匣子,给我们聊起了往昔岁月,聊起了新中国的变化。

“当时只想要好好读书,报效祖国。”

1956年,怀揣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年仅18岁的吴老报考了成都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工科生之一。当时的中国百业待新、百废待举,中央提出“一五”计划,着力发展重工业,改变祖国落后的现状,全国上下爱国热情高涨。“要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不能是一句空话,只有好好读书,才能报效祖国”。父亲曾说“化学工业关系到人民的衣食住行,人人要穿衣,胚布需要染料;人人要住房,粉刷需要涂料;人人要种地,生产需要肥料”,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中。上大学后,她便开启了与化学工业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组织分配我的任何工作,我都认为是合适的。”


1960年,大学毕业的吴灵拿着毕业分配表来到了四川泸州天然气化工厂(该厂位于四川泸州市安富镇,1959年建厂)。

作为第一批大学生,吴老笑称他们是白手起家,挖石辟路、开荒建设。累了,就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休息,刷牙时就去秧田里找水。当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将从英国、荷兰引进的一套年产10万吨合成氨和 16万吨尿素生产装置落户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并组织抽调了各个化建的精英在泸天化进行会战。一声令下,赢得各地响应;一纸调令,汇聚四方英雄。而当时在整个中国能生产化肥的只有几家化工企业,其产量也不过几十万吨左右,泱泱大国的每一寸耕地都浸润着对化肥的渴求。此次会战不仅对促进全国化肥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量的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今后引进更多的国外先进技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1965年11月11日,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战斗在建设一线的泸天化职工表示慰问,大家当时都特别激动,纷纷上前与他握手。吴老一直记得小平同志当时的谆谆教诲:“抓紧建设,开好、管好这套首次从西方引进的先进化肥装置,要为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决不能在外国人面前丢脸。”

“为中国工人阶级争光,为中国人民争气”这句话一直成为当时建设工地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后来展开的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攻坚战”中,泸天化广大参战职工风餐露宿,战严寒、斗酷暑,终于在1967年 7月31日生产出合格的尿素产品。“泸州的艰苦岁月,磨练了我的意志品质,作为泸化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吴老一想起当初峥嵘岁月的艰苦,同事们高涨的革命干劲,心情就难以平静。


“不能再分开了,我要去省化。”

1973年,为了能和爱人团聚,吴老离开了她工作了十三载的泸天化,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了湖北省化工厂(湖北省化工厂简称“省化”,它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大型化工联合企业,始建于1970年)。

吴老和丈夫廖德林相识于1962年,缘于一场事故。当时吴老负责设备维护,自备电站的循环水泵出现问题,在检修过程中出现意外,她被甩到五米开外,当场晕死过去,她被紧急送到厂里的职工医院进行抢救,当时廖德林在泸天化职工医院就职,也许是一见钟情,廖德林对这个坚强勇敢的四川妹子格外照顾,天长日久,两人成为恋人。1964年春节,两人结婚了。当时的婚礼很简单,一个小方桌,两条板凳,一张床,抱来各自的铺盖,就组成了婚房。

1966年,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建设,国家成立了一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特殊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简称“基建工程兵”),丈夫廖德林成为了最早穿上军装的第一批基建工程兵,随部队奔赴新的战场,同时也开始了夫妻俩长达7年之久的分离。

来到应化,一家人团聚了,吴老并没有陶醉在营造“爱情小巢”的喜悦之中,转身投入到工作中去。吴老这样描述那段岁月:在应化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特别累。家住部队基地,到应化上班没有固定的班车,步行上班走小路也要40多分钟,还得在化工厂菜市场买菜背回基地家中。每天大部分时间在工地,处理施工中的问题,每天穿着工作服背着白帆布工具包忙得不亦乐乎。在应化我背烂了两个工具包!人很辛苦,但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


“我没入团,能入党吗?”

在那个特殊年代,吴老常常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觉得自己条件不好。吴老的父亲是个知识分子,当年曾就读南京中央大学,蒋介石是该校的校长。读书时,寝室有一人失踪,疑被国民党抓走,成为历史悬案,后来她父亲被冠以嫌疑特务分子。“四人帮”倒台后,终于弄清楚了那段历史,父亲的嫌疑也被洗刷干净,吴老心中又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但是自己连团员都不是,能入党吗?

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她提交了入党申请,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强烈向往之心,其言灼灼,其意切切。1982年,她终于如愿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宣誓的情景,吴老一直深深地记着,那一天,她格外激动。


“政治上不出问题,经济上不受损失。”

参军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吴老参军是一个很巧的事情,当时丈夫所在的部队正好在扩编,部里领导觉得吴老是个对国家、对工作有着深厚情谊的好同志,号召她参军。1979年,吴老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81支队司令部技术科的一名技术员。

进入20世纪 80 年代,随着国家战备形势趋于和缓,以及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于 1982 年决定撤销基本建设工程兵编制,实行“兵改工”,1984年,将原来从事化工建设的基建工程兵部队划归到化工部管理,将原804大队组建为十五化建。当时吴老隶属于804大队,调整改编时期的各项工作都不能按正常秩序进行,很多人感情上有点难以接受。吴老牢记石化指挥部党委提出的“政治上不出问题,经济上不受损失”的指导原则,一方面安抚其他同志的情绪,另一方面自己带头,为部队稳定性生产任务的完成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谈起脱下军装,集体就地转业,吴老心里百味杂陈,这是国家的战略部署,虽然有些不舍,但服从是第一位的。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她还一直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军装。


“我们这代人,很能吃苦。”


1986年,化工部化学矿山建设公司与十五化建合并,组建十六化建。此时吴老虽然脱下了戎装,但在艰苦岁月、特殊年代铸就的基建工程兵的精神没有丢。不再是计划经济,而是开始启动的市场经济,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从任务计划分配到“找米下锅”,各种不适应,企业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没活干,长期不能发工资”是那个时期的常态。有很多人焦虑、徘徊、质疑,吴老没有沉默,她坚信,这是一条新路,但要去闯,要去拼。于是,她继续传承着基建工程兵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铁军”精神,不能偏安一隅,要大胆奉行走出去政策,她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多方找任务,后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摆脱了“矿建人没有离开基地干过活”的定式,站稳了脚跟。

“在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人烟的地方,把工程干得漂亮,那才叫能耐!”吴老深情回忆着,她说十六化建人一直保持着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不怕苦、不叫苦,勇于克服困难的艰苦创业精神,这也是十六化建后来一直传承的独有的品牌竞争力。


“国家好,公司好,我们才好。”

1994年,吴老退休了。虽然不再上班了,但她时常记挂公司的发展,每每遇到同事,总是要问及,平时在街上听到有人说起十六化建发展不错时,她心里就会涌起强烈的自豪感。她常常把“国家好,公司好,我们才好”挂在嘴边。对她来说那一组组靓丽数字的背后饱含着几代化工建设者奉献的智慧和汗水,是她作为“化建人”的骄傲。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奋斗,十六化建公司正在高质量、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市场遍布国内外,品牌效应、市场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和扩大,公司正站在更高的发展平台上,迎接全新的时代挑战。


“几十年来,中国已建设成为了世界第一化工大国,这是我们无数化建人拼搏奋斗的结果,我能够参与其中,真的很高兴。但我们距离化工强国的目标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这也需要我们‘化建人’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精神,不断发展、科学发展,担子就交给你们了,你们应该比我们更强。真是要感谢我们的党啊,在党的领导下才有国家现在的强盛,好好珍惜,好好工作。”年过八十的吴老神采奕奕,拉着我的手不断鼓励我。

联系电话:010-84885418、84885339、84885009 电子邮箱:hgscb5009@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号楼518室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