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窗台上摆放一盆观音莲和几盆不知名的精致小花,细细的阳光柔柔的铺满了整个办公室,干净而整洁的书桌旁,一个精神抖擞的身影正对着键盘忙碌的敲打着……当我推开办公室的门,呈现在我眼前的便是这样一幅忙碌而又温暖的画面。他就是中国化工株洲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株洲橡胶”)气象气球领域的首席专家、株洲市核心专家库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肖迪娥。
二十几个年头,科技创新,一步一个台阶
1988年6月,从湖南大学有机化工专业毕业到株洲橡胶第一天起,参与新型凝固剂、无粉手套、三腔导尿管、某新型探空气球的研究,主持乳胶绳产品的开发、750gⅡ型气象气球、1600g气象气球、800g气象气球、2000g气象气球、无粉气象气球等科研课题,这便是肖迪娥这位科技领军人物在科研道路上所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二十几年来,他主持研发的科研项目就有15个,气象气球的升空高度在他手上从最初的23000米上升到45000米。一个又一个的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遍又一遍的站起,在他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中,铺满了他一步又一步扎实的脚印,汇聚了他在气象气球科技领域中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探空气球是探测高空气象资料的主要运载工具,在国防和民用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工业发展迅猛,株洲橡胶70年代研发的750克气象气球已经不能满足国防需求。面对这一现状,2003年,株洲橡胶成立了750gⅡ型气象气球研制攻关小组。作为项目副总指挥的肖迪娥,与项目攻关小组成员走南访北,通过各种比对实验和仔细观察,统计了多年来该院生产的气象气球在国内各气象台站的施放结果,找出了解决的方案。为了确定工艺条件,他亲自到胶乳产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橡树农场种植橡胶树的方法和流程,并根据原材料的来源对气球的工艺参数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创新。经过多次的比对试验,攻关小组最终确定了750gⅡ型气象气球生产定型的工艺条件和工艺规程。2003年9月,株洲橡胶试制出的750克Ⅱ型气象气球样品在全国南北多个站点施放,施放高度及有效率均非常理想,平均高度均在28000米左右,有效率均在80%以上。从小组成立到攻关小组通过努力确定了750gΠ型气象气球配方,仅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
向先进挑战,创新升级,寻找科技荣光
2010年对于肖迪娥同志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所主持研制的1600g球获得了中国化工集团科学技术三等奖。
早在2002年,根据WMO的要求和气象业务的需要,气象探空要求达到35000米的高度。当时,世界上只有日本是唯一生产升空高度达到35000米气象气球的国家。受中国气象局委托,株洲橡胶组织开展了1600g气象气球的研究,成立了专题攻关小组。作为攻关小组组长的肖迪娥同志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他只是默默地把这如山般的压力化为他踏向成功的动力,带着他的攻关小组埋头苦干于无数次的实验中。从配方、工艺、设备等一系列的实验攻关中,他们一点一点的查找资料,一点一点的摸索改进,采用了全新配方设计和先进的工艺,进一步提高了气球防紫外线、耐寒的性能,一点一点的提高着气球的升空高度。2005年通过在北京、桂林等台站批量施放试验,1600g气象气球平均升空高度达到了36000米以上,通过了中国气象局组织的设计定型,2007年通过了中国气象局的成果鉴定,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但是1600g探空气象气球的成功研制意义远不止如此,它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空探测气象气球,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该领域由日本垄断的局面。该球的批量生产,促进了我国气象事业的飞速发展。
“针”一般精细,“海”一般胸襟,彰显科技工作者的本色
“实验到关键时刻,不管多晚,他都会继续他的实验。”“每次做实验前,他都要求要有具体的实验方案。”与肖迪娥接触过的许多同事都感觉,这位不苟言笑的专家对任何工作都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从那种与气象气球没有一丝关联的节目中,他都能联想到他手中的项目,并受到启发,然后用来解决他科研项目中遇到的难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做科研就是要有做科研的样子,不能分心搞别的事。”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这位看起来很难打交道的专家只要遇到一丝的线索,他就像一根针一样细细穿过这个孔洞,梳理所有相关的材料,一针钻出成功的火花。
恶劣气候条件下用气象气球、临近空间探测用气象气球等项目是他和他的团队目前正在进行攻关的难题。实验中,他会全程监督和指导。遇到问题时,在由实验者进行自我总结后,他都会坐下来和实验者一起探讨和分析问题,共享他的所有经验和知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个时候的他就像一片大海,包容着所有的一切。就是他这样宽阔的胸怀使得整个办公室的科研人员紧紧地围绕在他的身旁,他就如窗台上那盆观音莲一样令整个办公室都紧凑直挺,宽厚的叶片上闪着特殊的金属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