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老兵不死 永不凋零--心传“铁梅班”精神初心不改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油品储运厂原油输转车间--张志强
原油输转车间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光荣传统精神和良好作风传承的优良集体,在车间的荣誉墙上有着大大小小的历史照片和历年来获得公司及分厂的各项奖章,其中“铁梅班”不仅是车间对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精神教育的开始,“铁梅精神”更是车间一张永不凋零的“名片”为外人所熟知。
一、“铁梅班”——第一代“铁梅精神”的绚烂绽放者
时间转眼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原油车间在159原油卸车栈桥成立了一个在当时来说十分特殊的卸油班组,因为班组成员是31名清一色的“女汉子”,她们的年龄和当时的样板戏《红灯记》中的李铁梅相仿,于是就被冠以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铁梅班”。
“铁梅班”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原油槽车的接卸。在当时,由于工作环境的艰苦和设备条件的匮乏,原油接卸这项工作在很多人眼里就是苦、脏、累的代名词,很多男同志都望而生畏。1974年“五四”前夕,“铁梅”班接到通知,第二天厂里组织青工到五泉山春游,听到这个消息,爱美的小“铁梅”们都在心里计划着第二天要如何精心准备。这时,栈桥上对进一批油罐车,大家马上投入到各自的岗位上开始卸油作业。突然,由于瞬间压力升高,一根卸油皮管被巨大的压力崩掉,原油一下子从管口喷涌而出。此时,正在操作的周树兰、易成美、冯珠珠等人没有退缩,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用自己的身体封堵着喷涌而出的油浆。刹那间,原油从头到脚喷散在她们每个人的身上。虽然在大家的一同努力下,喷吐的“油龙”最终被降服,可她们却成了名副其实的“黑油人”——全身上下只剩一双闪烁的眼睛,其他全是黑的。1977年冬天,在一个普通的夜班,发生了一起槽车泄漏的险情,紧急关头,冯珠珠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想用自己的身体封堵住卸油口,强大的油流一下子将她击倒,她爬起来,再一次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拼命顶住卸油口,等到姐妹们关好阀门,黑乎乎的原油已经把她浑身上下浇透了。后来,大家称她为“黄继光式的卸油工”。
1980年7月,由于工作的需要,“铁梅”班解散了,各自先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走上不同岗位的“铁梅”们,仍然保持了过去吃苦、敬业、泼辣、顽强的作风,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其中许多人当上了标兵,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厂区内外处处都留下了“铁梅”们梅花般的芳香。建国60周年前夕,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专程采访“铁梅”班。2009年9月1日,这一天恰逢她们进厂39年的日子,昔日奋战在炼油第一线——原油栈桥卸油岗位的“铁梅”们回到了“娘家”,看到曾经奉献了青春的卸油台,大家思绪万千,感慨不已、看不够的变化、闻不够的气味、唱不完的青春之歌……虽然她们大部分已是奶奶或姥姥了,但她们的心还紧紧系着培育她们成长的老地方,老“铁梅”们退休了,可她们吃苦耐劳、拼搏奉献的“铁梅”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兰州石化,留在了油品储运厂、留在了原油车间。
二、“陈宏章班”——第二代“铁梅精神”的无私延续者
时间转眼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陈宏章班”是原油车间164卸油台丁班以个人名义命名的班组荣誉称号。班长陈宏章多年以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带领班组先后完成小改小革15项,增产节约160万元,发明的原油卸车“吹堵连接头”每年节约蒸汽价值66万元,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曾专门介绍推广,1995年陈宏章被评为全国劳模,取得了一串串闪光的荣誉,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铁梅精神”完美的延续和发扬。
当时164卸油台是原油车间有名的“脏、乱、差”三不管地方,那里原油遍地,野草丛生,瓦砾成堆,甚至墙壁上、电线杆上都涂抹着黑乎乎的原油。这里老职工较多,人员素质偏低。正因为这样,谁也不愿意去l64上班,更不用说去当“出力不讨好”的班长。当领导把要陈宏章去164当班长的意思告诉他以后,作为党员的他没有推托,没有条件立马就去上任。陈宏章认为班组的好坏,关键就是班长能否以身作则,能否严格要求自己,来到164卸油台以后,陈宏章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全班,以“三勤”原则(手勤多干,腿勤多跑,嘴勤多问)来要求自己。卸油时,他跑前跑后,仔细检查、询问卸油情况;刮车时,他刮完自己所负责的车后,立即去帮其他人刮车。凡遇着脏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在没有卸车的时候,他总是不闲着。室内无人问津的垃圾,他清理了,每天的打水扫地,他承包了,摆放杂乱的床铺,他拾掇整齐了,坏了的床腿,他修补了……。看着班长这么勤快,这么辛苦,人心终于被焐热了,大家坐不住了,纷纷行动起来。
每个人一天当中的多半时间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而工作岗位的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到职工的身心健康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上任以后,陈宏章就把治理164卸油台的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卸车之余,他带领全班清理原油、垃圾和杂草,用筐抬,用车拉,硬是把几十吨的垃圾清理掉。1991年,陈宏章到刘家峡化肥厂参观取经后,更加开阔了视野,净化环境,美化环境成了他更新的追求目标。在他的努力下,l64卸油台彻底变了样,洁白的休息室, 绿莹莹的草坪,争奇斗艳的花园。过去令领导最头疼的地方如今成了兄弟车间和上级单位参观学习必去的地方。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陈宏章班”团结互助,班风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他们总是能超前完成生产任务,在工作中求精务实,无私奉献。
三、 “英雄帖”——第三代“铁梅班”精神的新“继承者”,引导员工积极主动破解车间生产管理顽疾性难题
花落花开花开又花落,时间转眼走进了新时代,车间始终坚持弘扬企业精神不松劲,用“铁梅班”的英雄事迹和优良作风感染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员工,激励全体员工创新实践,特别是2016年以来,原油输转车间根据生产管理难题,以“固定帖”和“急难帖”的方式向全体员工下达“英雄帖”,通过所有员工的想法和努力,去解决车间的生产难题和现场“跑、冒、滴、漏”和“低老坏”问题,有效提升了车间的管理水平。
1、下达“固定帖”车间骨干人才作用发挥在平常。车间骨干人才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针对岗位分散、管理图幅大的特点,车间以罐区和泵房为主体,划分区域责任制,每年年初制定责任区创建活动方案,明确创建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以下达“固定帖”的方式明确创建“红旗罐区”、“红旗泵房”的目标要求,围绕车间现场管理“八十字”方针,量化争创标准。车间将12个罐区和7个泵房全部纳入责任区创建活动。号召车间员工结合承诺践诺活动,针对责任区创建做出具体承诺。车间通过周检查、月考核、季点评的方式,督促检查责任区承包人兑现承诺情况,每月与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每季度评选2个“红旗罐区”、1个“红旗泵房”挂牌奖励,充分调动了骨干人才和全体员工创先争优的积极性。
2、勇揭“急难帖”,骨干人才作风体现在关键。原油车间坚持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车间骨干人才的责任心,检验骨干人才作用的发挥,使企业优良传统作风得以有效传承。针对车间设备设施使用年限长,隆冬早春季节生产现场“跑冒滴漏”突出的问题,将罐区和栈桥等现场区域进行细化分解,并对每一个区域提出整治的具体目标任务,并面向全体员工张榜发出“急难帖”,号召员工根据自身技能特长勇于“揭榜”。车间根据员工“揭榜”报名情况,从中挑选业务素养好、操作技能过硬的骨干人才,成立“专业堵漏队”,并由车间邀请堵漏专业人员对骨干人才进行强化培训,为整治现场提供专业技能保障。近年来,先后有50%的车间员工勇揭“急难帖”,加入到现场整治专业队伍当中,做到了第一时间对承包区域 “跑冒滴漏”问题的解决处理。2016年12月20日晚上10点,21号原油罐伴热线发生多处泄露,当班班长陈岩邦顶着室外零下十几度的寒风,及时更换皮管作为临时保温设施,确保没有冻凝一寸原油管线,保障了生产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