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专区 > 正文
[品牌故事2020]激流勇进风帆扬
来源: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 |作者:轩倩茹 |日期:2020-12-9

激流勇进风帆扬

——记全国十佳最美地质队员、中海油服“海洋石油720”船队经理、党支部书记陈志玮

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 轩倩茹

12年前,陈志玮是心怀壮志一腔誓愿的意气青年,习惯在夜深人静时学习钻研;现在,他是全国十佳最美地质队员,带领团队20余次刷新作业纪录,创造产值超过30亿元。工作12年,他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物探船上度过,见识过东海的巨浪,领教过北极的寒冷,体会过赤道的炎热,感受过大西洋的飓风,把我国自主建造的亚洲最大最先进深水物探船队锻造成一带一路沿线能源领域合作的物探先锋。

缘起碧波赤子情

2007年,陈志玮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南石油大学毕业,选择了海洋物探这个相对艰苦的行业。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缺油少气的困境,是石油人艰苦创业苦干实干,把贫油国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如今国家强大,带给人民幸福生活,我也要用石油人的行动报效国家。

2008年4月,当时亚洲最大的多缆物探船海洋石油719”刚投产,第一个合同是为英国天然气集团(BG)提供服务,这也是中国海油首次与国际油公司进行深海地震勘探合作。

“系统运行太不稳定,今天已经3次卡死,怎么办?刚参加工作的陈志玮在船上做导航操作员,第一次参与如此重要的项目,遇到的棘手难题令他一头雾水。

BG项目首次采用八缆作业模式,新版的导航系统又是第一次在海洋石油719船投入使用,大量数据需要同时接入和处理。面对庞大的数据传输,各种软硬件设备面临巨大考验,以至于出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故障,就连工作多年的导航工程师也束手无策。

“再难的问题,只要动脑筋,一定能解决。”技术支持高级工程师的一句话,点醒了苦闷中的陈志玮。他收拾起挫败的心情,一方面主动与同事查找原因分析对策,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咨询外方技术人员。

陈志玮随身带一个笔记本,随时把故障现象和分析解决方法记录下来,值完班后经常自己再琢磨几个小时。为不影响舍友休息,他就坐在餐厅里学。

最终,经过反复尝试优化数据存储结构,将单路传输改为多路传输,让不同节点分机运行,导航班组彻底解决了系统不稳定等故障问题,为BG项目的圆满完成提供了高质量的导航支持,外国作业者最初怀疑的眼神变成了赞赏。陈志玮也有收获,满满两大本笔记成为他成长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骁勇善战勇担当

大海的汹涌风浪没有吓退年轻的海洋物探人,反而成为锤炼人才的摇篮。此后的日子里,勤奋敏学的陈志玮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在多艘物探船上留下了奋斗的足迹。

岁月浪涛间,一战即十年,时间在陈志玮战风斗浪、与海共舞中悄悄走到了2016。这一年,他成为海洋石油720船队经理;这一年,他带领团队上北极下西非,从极寒到极热,使中国海洋物探装备拥有了全球极端海域作业的能力。

保险业认定纬度在70°以上即为高风险作业区,陈志玮此次带队作业的区域纬度高达75°以上,深入北极圈腹地900多公里。作业中,海洋石油720船要拖带12根电缆,每根长达6000米,每根电缆上还要安装40多个用于定位的设备。海面下波诡云谲,电缆出现故障是常有的事,如果一遇到故障就收缆收设备,作业将无法正常进行。

工作艇作业,成为他们解决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六月是北极的春天,海水温度却低至零下2摄氏度。换上专业防寒服,陈志玮带着几名队员,背着装有热水的保温箱下了小艇。寒风呼呼地吹,冻出的鼻涕没来得及擦掉就已结冰。

一段电缆出现了故障,只有作业下线的2个多小时间歇用来抢修。到达指定区域,大家并未言语,便默契地分工行动。捞电缆、摘鸟、打卡子……虽戴着手套,但作业过程中总免不了沾到海水,轻轻一碰即感刺骨。忍着不适,陈志玮带领大家争分夺秒更换设备,加电测试。

刚换了几只罗经鸟,脸上便冒出豆大汗珠,背上更是湿透一片。一出汗,工服里就会形成湿气,而外面穿的专业防寒服却让湿气排不出,从而导致身体更寒。每次下艇两个小时,他的背上总是满满的汗,身体却不曾感觉到丝毫热气。

正是靠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作风,北极作业近7个月,陈志玮带领员工共下艇75次,更换各类水下设备516个,自修罗经鸟130个,修理前导段7根。

北极凛然无际的白色威严令人肃然起敬,甚至望而生畏。但勇敢的中国海洋物探人却在这里创造了“奇迹”——陈志玮带领海洋石油720船队创下我国三维地震采集作业月产量最高纪录,使中国海油具备了全球海域实施三维地震勘探作业的能力,填补了中国对北极海域实施三维海洋地震勘探的空白。

拳拳赤诚扬美名

天气晴好时的巴西桑托斯海域,平静的海面散发着令人窒息的美丽。澄净之下,却藏着不计其数的海蛎子,张牙舞爪地等待着首次作客的中国海洋物探人。

余晖中小艇由远至近,船尾翻滚的浪花把海面剪成两片。陈志玮在母船舷边不停地挥手,欢迎与海蛎子奋战了六个小时的队员凯旋而归。

“上次代表跟我讲,一位国外物探船经理听说要在这干1010000米作业,直接回绝说没法做。我现在知道他们为啥害怕了,因为这的海蛎子真是凶猛!

巴西超长缆深水三维地震采集项目位于大西洋南回归线附近,作业海域受赤道洋流影响,海蛎子生长周期短、速度快。由于海洋石油720船队此次进行的10050米超长缆作业测线长达180公里,下线调头时间有时不在白天无法组织下艇作业,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白天转线时间,否则海蛎子清理不及时,不仅直接影响作业效率,而且严重威胁水下设备安全。据当地人介绍,由于环境特殊,该海域很少进行三维地震勘探作业,甚至有人称这里是海上三维物探禁区

“这是我们船队的巴西首秀。再难,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陈志玮就像一根主心骨,把所有人紧紧拧成一股绳。

他天天盯在现场,和作业人员研究对策,制定出“单、双、前”清理方案,尤其是首次尝试在上线过程中清理电缆尾部的海蛎子。“上线期间在不影响作业质量的同时,用单工作艇逐条、逐段清理尾部电缆,再充分利用白天下线时间组织双工作艇清理电缆前部;此外,在保证电缆安全的前提下,下线期间尽量将电缆浮至水面,利用海浪作用冲刷掉刚刚附着的海蛎子。”陈志玮介绍说。

海蛎子的吸附力极强,一旦附着很难清除,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手动清理。烈日当空下,海水像一块密不透风的镜面,安全帽牢牢地扣在头上。几分钟不到,汗水就止不住地往下流淌,工服黏糊糊地粘在身上。但没有人停下手中的工作,比天气更热的,是大家的士气。

通过一整套清理方案,海洋石油720船队原本需要10天才能完成一轮电缆的清理,如今只需5天就可以连续不间断地清理。外方作业者动情地说:看着你们脸上被太阳晒过的痕迹,以及你们的工作态度和效率,你们是我见过最敬业、也是最专业的一个团队。中国海洋物探人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作风,成为了一带一路上亮丽的名片。

有人问陈志玮,“那么年轻就管理一支百人团队,你凭的是什么?”陈志玮的答案是,“缘于一颗对‘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责任之心、热爱之心和感恩之心。

带领团队,要想百战不殆,以人为本是关键。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大家在枯燥的海上生活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他主动为每个员工建立生日档案,与大家聊天谈心,解决大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但对于自己的家人,他却满是愧疚。北极作业时,幼子尚在襁褓,临行前他对妻子说:“现在正是船队需要我的时候,只能亏欠你了,等我回来一定好好补偿!”这一别,就是六个月。

在异国炽灼高温里洒下晶莹的汗水,在海上长夜孤灯中规划船队的未来……4300多个日日夜夜化为点点星火,照着陈志玮与海洋石油的赤子情深。

“我为祖国献石油”,为了这个青年时代立下的承诺,陈志玮专心专注,12年坚守在海上勘探第一线,用责任和担当报效国家。

联系电话:010-84885418、84885339、84885009 电子邮箱:hgscb5009@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号楼518室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