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专区 > 正文
[品牌故事2020]“留洋”归来再出发
来源: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西江油田作业区XJ24-3平台 |作者:周昶德,周欢 |日期:2020-12-10

“留洋”归来再出发——

一名资深海油人登上《海油开讲啦》舞台

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西江油田作业区XJ24-3平台   周昶德,周欢

主持人:今天《海油开讲啦》栏目请到一位特殊的海油人。他从未踏出国门,年轻同事却戏称他留洋归来。他也曾青春年少,勇立潮头,豪情满怀。二十多年前,在南海之滨,他跟着一群洋师傅学习石油开采技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现在虽已到知天命之年,但他仍在生产一线为海洋石油事业贡献力量。他就是西江24-3平台的总监周昶德。下面有请周总监为我们讲述他的“留学”经历。

周昶德:各位同学好!很乐意跟大家分享我的海油经历。不过可能要让大家失望了,因为我既没有出过国喝过洋墨水,也没有耀眼的履历,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自己对待工作的一腔热情和半生坚持。我是一名普通的石油人,工作中平淡无奇,有幸赶上了好时代,见证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对外合作到自主经营为主的辉煌进程。

我与海油的缘分,来自于一个偶然的机会。1994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内地某省城的一家机床企业工作,兼任单位的团支部书记。有一天我在给车间分发《中国青年报》的时候,看到报纸上有一则不起眼的招聘启事,大意是南方沿海某石油公司招聘员工,工作内容是坐直升飞机去海上石油平台工作,每工作28天然后休假28天,上班、休假往返家乡可以乘坐飞机,还可以报销机票,当然还有在当时非常诱人的收入。我急切地投了简历,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收到了面试通知。经过曲折的面试经历,成为了一名当时罕见的海洋石油人。

西江24-3平台是我在海上工作的第一个石油设施。那是199651日,我和另外一名同事在深圳蛇口经过为期一年的英语和专业知识培训,终于期满上岗。记得第一次坐直升机时,海上风急浪高,白浪滔滔。从机舱往外看,海平面是弧形的,远远地看到一座“小铁塔”矗立海中间。机长告诉我,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那时候,平台的管理层和生产维修专业人员都是外方人员,这也就是后人戏称我们“出国留洋”的原因。起初,中方员工只能干最简单的活,例如冲洗甲板、卸货搬货、抄表、泵化学药剂,给主操递递工具、打打下手。在平均身高19的“鬼佬”(对外方人员的称呼)面前,中方员工显得那么的不起眼。

主持人:从懵懵懂懂的学徒到如今技高一筹的平台总监,你们第一批出海采油的“先驱”肯定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能不能给新一代的海油人介绍这段历程?

“鬼佬”们工作卖力,但不太愿意教中方人员,一是语言交流不畅;二是他们也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因为按照公司的人员本地化政策,一旦中方人员可以独立操作后,外方人员要逐步退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一边抓紧学英语,一边留心学技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委屈,但也领略到了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得到了真正的学习和锻炼。就这样坚持了十多年,中方人员逐渐掌握了平台操作技能,部分员工逐步走上了管理岗位。但油田的作业权一直由外方掌握,每年赚走了大量的利润,眼睁睁看着源源不断的“液体黄金”就这么拱手相让,我们心里实在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直到2010年,西江24-3平台由中方接管,我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营油田。外方人员撤走后,我们自己管理、自主开发,一切井然有序、运转正常,那一刻我们终于挺直了腰杆。

以前我们一穷二白,但是通过一代人的努力,现在我们基本什么都有了,在有些领域还实现了弯道超车。第六代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祖国南海发现一个个油气田,国内最大作业水深FPSO“海洋石油119”扬帆起航,开启自营深水采油的新征程……在繁忙的航道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这一刻我们终于扬眉吐气。

我有幸赶上好时代,二十多年来,目睹了西江24-3平台从合作转自营的全过程,见证了员工的成长以及企业的发展壮大。海油石油的巨轮已经起航。

主持人:感谢周昶德总监的分享,在您身上我们看到了“最美奋斗者”的身影。海洋石油工人们勇挑重担,勇攀高峰,做时代的弄潮儿,一步一个脚印,几年一个台阶,卧薪尝胆,奋发图强,从学徒到师傅到技术专家,到平台总监甚至更高岗位。将生平所学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你们都是最可爱的人,向你们致敬!

今天观众中很多都是来自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年轻人,作为晚辈,听了前辈们的光辉事迹,你们是不是有很多想表达的?请畅所欲言。

观众:周昶德总监您好!您目前担任一座海上平台的最高岗位,请问您觉得年轻人要取得工作上的进步需要怎样的精神品质?

周昶德: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海油人,应该具备永不服输的品质和持续学习的好习惯。茫茫大海上开发原油天然气,一定要有过硬的技术,没有技术就要吃亏,我们就吃过这样的亏。

那是油田回归自营的过渡时期,有几口油井的仪控管线撬装无法操作,公司花了大价钱请外方人员飞到国内处理。当时我们心里很憋屈,为什么他们就能搞好?斗志在那一刻被激发,大家开始找差距,找不足,刻苦钻研,默默发力,逐步攻克了这个技术难关。

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如果不持续学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我不是石油相关专业毕业,来到海上平台一切从零开始学习,于是不懂就问,向实践要答案。一座平台的运行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有专业知识也有管理知识,比如石油钻探、采油工艺、安全管理等。要怀着一颗谦卑之心,带着危机感多实践多思考,才能不断进步!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最后请周总监给咱们的年轻人一点寄语吧!

周昶德:中国海油一直用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履行着社会责任,西江24-3平台作为众多海上石油设施中的一个,这些年来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其中有高层管理人员、石油勘探开发的技术专家、多媒体达人、民营企业家等。

在时间的长河里,我很荣幸用青春陪伴海油走过。毛主席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现在中国海油的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很多新项目例如流花油田、陆丰油田等新项目都在有序推进,希望大家积极投身海油事业,苦练专业技能,把习总书记的殷切勉励和嘱托,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跟着海油再上新征程!


联系电话:010-84885418、84885339、84885009 电子邮箱:hgscb5009@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号楼518室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