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专区 > 正文
[品牌故事2020]抓住机遇,逆流而上
来源: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王晓燕 |日期:2020-12-10

抓住机遇,逆流而上

——记中国化学工程东华科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吴越峰

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王晓燕

吴越峰1989年从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就进入了原化学工业部第三设计院(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以下简称化三院”),先后担任过数十个项目的设计经理及大型EPC(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项目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目前是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华科技)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今天,让我们跟随他,一起来听听敢拼敢干、求实创新的东华人与甲醇、乙二醇的动人故事。



(国务院特殊津贴)



三十一载风云变,改革涅槃亲历者

1989年进入化三院至今,吴越峰用31年的时间亲眼见证了公司从事业单位到上市央企的蜕变历程。

1989年710日,合肥正值炎热的夏季,与吴越峰一起来化三院报到的大学生一共有二十多个人。报到当天,因为没有办公室给新来的大学生办公,一行人又被“遣返”回家。直到81号,89届的这批大学生才被正式通知来上班。当时的办公条件比较简陋,东华科技现在的单身宿舍是大家的办公室,一间约十五平米的房间足足塞满了六个人和相应的办公设备,每个人的桌子上还放着一个大图板。大家平时趴在图板上手绘设计图,夏天没有电风扇,画图的人汗如雨下,只能用毛巾裹着手臂防止汗水滴在图纸上。初入化三院,这样窘迫的办公环境给吴越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80年代末,化三院一年的产值在400万左右,主要业务以油漆和钛白为主,业务类别单一,员工没有活干。新员工们也没有师傅带,院里只发几本标准规范给大家传阅,大家往往闲得发慌。几个月之后,新员工们才开始给老员工们帮帮手、打打杂,才逐渐有了些零星的设计任务。

1989年到2020年,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当初弱小的化三院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奋斗完成了改革涅槃的过程——20017月东华科技成立并挂牌运营,20077月东华科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如今已经成为了业务涵盖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国内领先的工程公司,公司资产规模由成立初的8500万元增长到2018年底的59.32亿元。今天,两栋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取代了当年狭小窘迫的宿舍楼办公室,1000多名员工在公司总部和国内外各大项目现场开疆拓野,东华科技的响亮名片也走向了世界。

通过自身的努力奋进,在时代的风云变幻、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吴越峰也从当初没有活干的“新员工”变成了现在的总工程师

强手如林争甲醇,力挽狂澜格尔木

谈起2004年的格尔木炼油厂30万吨/年甲醇项目,吴越峰还是非常激动,他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项目。当时,格尔木炼油厂30万吨/年甲醇项目的可研由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以下简称中石化兰州院)完成,当东华科技得知该项目工程设计的招标信息后,选派了吴越峰参与此次投标工作。

面对当时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中国成达(现在的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和中石化兰州院,东华科技在公司规模、业务能力和现有业绩方面都没有优势。但是吴越峰并没有退缩,因为他知道公司有一批优秀的人才极具创新精神,完全可以自己做工艺包,公司规模虽然小,但是敢于做国产化。面对强手,即使只有1%的希望,也要抓紧不放。

第一轮投标,成达报价1800多万,中石化兰州院报价1200多万,东华科技报价1580万,价格差距一度让吴越峰觉得那1%的希望都要失去,但他和投标小组咬紧了牙关。技术评标的时候,吴越峰“单刀赴会”,一个人参加答辩,评标组一共提出了20多个问题,吴越峰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现场临危不乱的表现,完美地回答出了每一个问题。评审组一致评价东华科技的技术水平最高,以此弥补了东华科技商务分的不足,东华科技成功中标。

中标之后,业主的高层领导十分诧异,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东华科技的实力表示质疑,后来又为东华科技设置了专场面试。第二轮面试,经历了整整一天的答辩,面对业主领导层和技术团队提出的各个角度的专业问题,吴越峰和投标组其他成员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用扎实的技术实力说话,凭着一股狠劲、韧劲,百折千回,顺利通过了第二轮答辩,最终拿下了格尔木项目。

2004年,30万吨/年的甲醇项目在国内算是顶级的规模了。中标之后,东华科技集中了精兵强将主攻项目,最终项目一次开车成功。这个项目的成功对东华科技的意义重大,不仅树立了东华科技的自信心,也打出了东华科技的品牌,为东华科技后续开展甲醇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缘巧合乙二醇,新疆天业美名扬

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原先通过石油路线获得,主要用途是生产聚酯纤维和聚酯切片,与人们的衣食住行联系紧密,我国乙二醇60%以上需要进口。东华科技近几年的主导产品就是乙二醇,目前东华科技与高化学技术株式会社(以下简称高化学)合作开发的SEG技术(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国内市场占有份额达60%,在煤制乙二醇领域承担了国内在建装置大部分产能,技术领先于其他国内同行。

说起东华科技和乙二醇的渊源,吴越峰至今记忆犹新。2007年,江苏丹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跟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建成了万吨级的乙二醇工业试验装置,想让东华科技做工程设计。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东华科技做完初步设计之后双方没有再进行进一步的合作。虽然这个项目没有谈成,但是东华科技却与乙二醇结下了渊源。

2009年,东华科技通过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接触到了高化学,刚好东华科技有部分乙二醇技术基础,便得到了共同研发乙二醇技术的机会。机会来了,就要牢牢把握住。东华科技选择了一批年轻技术骨干,决定在浙江台州做千吨级中试项目。当时台州项目现场的条件非常简陋,吴越峰等人敢拼敢干,依托实验室基础大胆创新,中试一次性成功,东华科技开始逐步了解并掌握乙二醇技术,成为SEG技术拥有方之一,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2011年,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天业)通过高化学找到东华科技,想利用电石炉尾气合成乙二醇。电石炉尾气的一氧化碳含量比较高,成分复杂,如何将它变成有效合成气,这在行业内本来就是一个难题;同时,对于这个项目,业主方拟定的工期非常紧、对项目的各项建设要求也非常高。尽管如此,以吴越峰为代表的一批东华人还是决定挑战这个难题。20117月双方签订合同,20119月第一张图纸就抵达了现场,2012年初项目基本实现了土建交安,2012年底项目基本建成投产,20131月就顺利生产出合格的乙二醇产品。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吴越峰和团队大胆突破传统思维,从最初的方案确定到整个总图布置,再到项目现场的布置、进度策划,大家夙兴夜寐、坚持不懈,从零到有、从有到优,他们开创了东华科技和行业的一个奇迹。

新疆天业一期5万吨电石炉尾气制乙二醇项目的开车成功,开创了东华科技做乙二醇项目的先河。2014年,正是因为有了乙二醇项目,东华科技当年的总合同额超过了百亿。这种大型的EPC项目,提高了东华科技的专业能力和业务吞吐量,东华科技单个项目的体量和技术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吴越峰也在这个项目中得到了快速成长。


截至目前,东华科技与高化学合作开发的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成果已成功转让20多套,技术转让收入超过2亿元,带动了东华科技近200亿的工程合同额。吴越峰也成了乙二醇技术中的佼佼者。


时光如水,岁月流金,从1963年成立的原化学工业部第三设计院到今天的上市央企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7年沧桑巨变,57载改革涅槃。在历史前进的巨轮中,东华科技的发展壮大也只是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今日的硕果累累,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好政策的指引,也离不开那一代代百折不挠、敢于突破、求实创新的东华人。

截至2020年,吴越峰已经在东华科技服务了31年,奉献了人生中的最好年华。31年,他始终如一,坚守着东华的优良传统;31年,他兢兢业业,守望着东华的美好明天。


联系电话:010-84885418、84885339、84885009 电子邮箱:hgscb5009@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号楼518室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