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用实干绘制心中的海油梦
中海油服油田技术事业部制造中心 杨迎帅
2008年北京的夏天,激动人心,热情似火,华夏儿女在战胜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后,终圆百年奥运梦。当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照亮鸟巢上璀璨的夜空时,黄宏强带着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的自豪、感动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加入了中海油服,踏上他的海油追梦之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刚入职的黄宏强,被分配到了原技术中心基地设备工程所,入场培训是电路板焊接。一尺见方的电路板上,通常要焊接200多个电子元器件,大到5号电池一样大的电容,小到米粒一样小的电阻,焊接中不仅要保证电气导通性能良好,还得符合军工级别的各项工艺要求。这对像黄宏强一样刚毕业的机械专业大学生来说,实践起来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测井仪器要在几千米的井下经历高温高压的复杂井况,所以一个看似简单的焊点内含复杂的焊接工艺和技术。为了焊好一个焊点,宏强不得不学“达芬奇画鸡蛋”。后来黄宏强回忆道:“研究生刚毕业时,我有点儿心气高,那次长时间的焊接培训,不光使我学会了很多基本技能,还让我渐渐耐住性子、沉下心,明白了精心做好每件事的重要性”。
2009年,尽管刚入职一年,经验较少,但是能吃苦耐劳,总有股“牛劲儿”的黄宏强就被安排参与高端仪器钻井中途油气层测试仪(EFDT)的生产和装配调试工作。石油领域利用该类型仪器可完成对地层压力的精确测量和原状地层流体取样,进而实现对油气储层的快速识别与直观评价。那时候这项技术基本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EFDT打破垄断,这种原理结构、生产工艺和装配流程都超级复杂的仪器正待批量产业化,黄宏强这头“初生牛”迎来了“虎”。面对困难,他迎难而上迅速融入EFDT研发制造项目组,开始啃硬骨头。
EFDT研发制造项目组刚成立时,不到十名工程师,基本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技术基础和生产经验都较为薄弱。面对“技术人员少、产品技术不成熟、设备资源稀缺”的艰难境地,黄宏强和同事们坚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作为机械工程师,黄宏强在师傅的带领下,每天扎根装配车间,白天动手实践,晚上理论自学。仪器连接装配不可靠,一遍一遍拆;设计不合理,一点一点改;信号通讯不稳定,一轮一轮试。仪器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有黄宏强的身影,忙完一天工作走出车间便是凌晨明月的场景,成为他和同事们的家常便饭。这为他后来独当一面成为EFDT产业化负责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志者,事竟成。首次产业化之路是布满荆棘的,首批产业化EFDT仪器在经历过若干次的“折腾”后,2010年在渤海作业成功,这个给项目组带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随着仪器产业化任务增加,专门的EFDT生产团队成立,黄宏强也众望所归的担任起团队负责人。他带领团队继续发扬苦干实干的石油精神,严格把控好仪器生产的每个环节,仪器生产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产业化仪器逐渐在国内四海、陆地、东南亚、中东等地作业成功并取得客户的充分认可,渐渐地取代国外测压取样仪器成为高端地层测试作业的首选,成为了公司自研仪器的明星产品。
黄宏强在做好班组管理的同时兼任党支部书记,将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经过五年的历练,黄宏强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迅速成长为一名在班组管理、支部建设、精益生产管理方面的多面手。2014年12月,他带领EFDT生产线荣获2014年度“中国海油红旗班组”“中海油服红旗班组”。这份光荣的荣誉,是他从入职以来不断进取、探索、沉淀的结果。
勇挑重担“再创业”,奋发图强创佳绩
“二次创业”,任重道远。得益于公司对科研技术研发的不断投入和研发人员的不懈努力,随钻测井和旋转导向钻井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2017年6月,正当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随钻测井和旋转导向钻井技术产品大批量产业化时,黄宏强再次挑起大梁,转任随钻制造车间主任。对于只负责过电缆产品生产的他来说,随钻定向类产品比较陌生,相当于从零开始。为了不断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他更加勤于学习,注重知行合一。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黄宏强总是着眼长远,做好车间“顶层设计”。车间文化建设、党建生产深度融合、精益化生产管理、车间人才梯队建设、安全生产消防演练、QC小组技改技革创新等方方面面,他都认真谋划,并身先士卒带领车间全员把设计图变成施工图、进度表。在他的带领下,随钻制造车间连续三年圆满完成年度生产任务,顺利实现车间年度任务滚动生产,产值及配件完成数量屡创性高,车间由此也荣获中海油服2019年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前行之路虽然坎坷,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车间的滚动生产计划。面对疫情,摆在黄宏强面前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车间104名员工的安全。困难面前,他充分发挥自己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和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当好“大家长”。春节还未收假,他就提前到岗统筹布置车间的疫情防控工作,主动带头进行消毒、测温和排查等工作,车间于2月10号复工,成为燕郊高新区第一批复工复产的生产单元。疫情初期,由于部分社区封闭管理,车间到岗人员不全。面对四海对设备及配件的需求仍然紧急,车间人员不足的情况。黄宏强立即转变管理思路,带领各班组通过线上早班会、工作安排“定人、定时、定量”三定原则、车间出台10条禁令、成立党员攻坚克难队等形式创新管理,在确保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各项生产任务按部就班进行。3月至4月,也是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期,车间的生产不光没有延误,反而量效齐升,车间及时为两个作业公司提供了配件支持,并获得书面表扬。
2020年是充满困难、挑战和考验的一年。面对这样的“机遇”,黄宏强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带领车间全员圆满实现“零事故、零伤害、零感染”和约3.3亿元产值经营任务的双重目标,车间斩获制造中心高效生产大奖。黄宏强个人也凭借优异的工作成绩荣获公司和事业部2020年度优秀员工,同时被评为公司2019~2020年度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