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安全环保部质量处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专区 > 正文
“长寿村”里有“神医”
来源: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作者:钱咏波 |日期:2021-9-24

 “长寿村”里有“神医”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钱咏波

放弃安逸,选择艰苦,将二十年的青春年华抛洒在渤海油田;不惧危险,急流勇进,面对现场棘手问题总是一马当先!大家送给他“拼命三郎”的外号,他很愿意:“为了稳油增气,我是党员我愿意带头‘拼’——没有爱‘拼’的海油人,哪有渤海油田的飞速发展?”

他叫高永华,现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工程技术作业中心辽东区域项目组经理。

2001年7月,高永华从石油院校毕业,来到当时的中海石油北方钻井公司,成为一名钻工。从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转变为手提卡瓦的一线工人,很多人面对这样巨大的落差想不通,颇有怨言,高永华却对着现场五花八门的工具“眼睛发亮”,他跟在老师傅的身后苦练本领,身上常备笔记本、圆珠笔和卷尺“三件套”,不把工具的结构和原理搞清楚决不罢休。渐渐地,这个高高瘦瘦的腼腆小伙子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

一年后,企业改制,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同时,渤海油田开启了修井作业元年。高永华加入新的团队,直面挑战,成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拓荒者”。

“井下的情况看不见、摸不着,要想快速扶起躺井,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高永华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无数个节假日用于拜专家、啃书本,一听说海上有了“疑难杂症井”,他就兴奋地坐不住,一准要去摸摸“老虎的屁股”。靠着这股子拼劲,他练就了一身修井“硬功夫”。

2004年初,中国海油提出渤海油田到2010年实现产量3000万吨的产量目标,而当年渤海油田的产量才只有900多万吨。

这个重似千钧的目标,如一声声春雷,密集地擂在渤海石油人的心坎上,以高永华为代表的修井人,围绕着快速“救治”躺井、稳住基础产量而奋力耕耘着。

当年7月,绥中36-1油田某井检泵作业过程中,6个小扁电缆护罩和19条绑带落井,问题相当棘手。高永华临危不惧,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现场经验,优化打捞管柱,一次性将井下落物捞出,赢得广泛称赞;2005年1月,仅用时10天,即完成5口高产井检泵作业,国资委、新浪网和《中国海洋石油报》争相报道……

渤海油田的修井,也在这个时候,迈过起步阶段,迎来了优快作业的新局面,躺井产量恢复周期被严格控制在8天这个“硬杠杠”以内。此后的五年时间里,躺井快速复产,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效益,每年为渤海油田贡献产量15万吨。

2009年,由于业绩突出,高永华被提拔为辽东修井项目经理。肩膀上的担子重了,看待问题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作为“油井医生”,不光要给油井“续命”,还要变“治”为“防”,做好“保健”。高永华和他的团队除了优化管柱结构,推行精细化管理,还从储层保护上做起了文章——洗井助排液、无固相暂堵液、无机垢清洗液闪亮登场,替代传统的地热水进行洗压井,对地层精心“呵护”。绥中36-1油田成为有名的油井“长寿村”,H21井更是以超11年的“油龄”,摘得“长寿井桂冠”。随后,锦州9-3油田、秦皇岛32-6油田也相继迈入“长寿油田”行列。

在很多人看来,高永华已经足够优秀了,他却从没想过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时值集团公司深入开展“质量效益年”活动,一心想降低油井作业费的他,开动起脑筋:如何让修井作业产生更大的效益来?最终,他把目光,瞄准了“小手术”解决“大问题”。

海上平台油水井有这样一个“痛点”:随着防砂管柱下入时间久远,以及频繁修井起下管串,防砂密封筒会出现磨损、划伤、或者腐蚀情况,导致常规插入密封工具无法实现正常分层,严重影响生产和注入效果。通常,要想一劳永逸解决该问题,只能进行大修再防砂作业。一想到单井动辄数百万元的作业费用,高永华就直挠头。“能不能研发一种具有主动密封功能的工具,替代普通产品呢?”在这个思路下,经过刻苦攻关,压力膨胀式密封工具应运而生,对于轻微腐蚀、磨损的密封筒,可通过油管内打压座封该工具,进而起到密封分层的作用。这项“拳头产品”一经推出,便捷报频传,每年可节省大修作业费用近亿元。

随着技术的积累和创新,“绿色修井”迎来“春天”。

“绿色修井”的关键词是安全和环保,讲究“对症下药”,现场发现疑难杂症,最终要回归到开出“良方”。近年来,渤海油田很多油井采油树电缆穿透器处出现鼓包、破裂、渗油等现象,不但严重干扰了平台油井的正常生产和管理,同时存在极大的安全环保隐患。

高永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团队成员把“家”搬到了海上,深入现场调研,剖析国内外电缆穿透器的结构和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参与研制出新型油井电缆高效自密封装置,不但解决了上述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同时具有成本低廉、推广范围广的优点,投入使用后已节约作业费超千万元。此外,冲洗验封一体化工具、智能滑套、洗井防漏失阀等一大批新工具也在海上有了“用武之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在他的带领下,辽东修井项目组奋勇争先,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硕果累累,先后荣获中国海油首届红旗班组、总公司降本增效突出贡献团队等称号。高永华本人也在各类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省部级及局级科技进步奖和技术革新奖20余项,参与完成各类发明及实用专利30余项。

现在,渤海油田已开启全力上产4000万吨的新征程,钻完井和修井专业深度融合,高永华成为工程技术作业中心辽东区域项目组的领头人。如何行稳致远、智闯新路成为新课题。“拼命三郎”比以前更加忙碌了,可他忙得乐呵,忙得踏实。

二十年筑梦前行,高永华见证了渤海油田修井作业高速发展的光辉历程,也在油田稳产增产、建设“海上大庆”的胜利征程中留下了青春烙印。当年那个青涩的小伙子,鬓角已经爬上许多白发,可他无怨无悔:“国家的发展进步,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是一名光荣的海油人,是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我要为实现海油梦、中国梦不懈奋斗!”高永华动情地说道。

联系电话:010-84885418、84885339、84885009 电子邮箱:hgscb5009@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号楼518室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安全环保部质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