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灭火英雄张学军的故事
中化舟山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有限公司 朱艳秋
5月25日15时40分,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化舟山队接到海事部门事故信息:停泊在舟山海域锚地的“瑞运25”海上加油轮着火,请求中化舟山队支援。中化舟山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队长张学军带领26名指战员和“中化应急”号救援船赶赴事故海域参与处置并成功灭火。
这是国内对海上危险化学品运输船进行内攻灭火的首个成功案例。而在这群灭火英雄团队队长张学军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吧!
中化舟山应急救援基地消防支队支队长张学军,是一名有着近30年危化品消防救援实战经验的消防老兵,他说:“从事危化品行业的消防员,只懂得消防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熟知危化品生产企业的工艺和危险品处置的科学措施,要求我们对该行业的认知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宽度。”
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处置难度高、危险性大。只有把先进装备和科学的灭火技术融入到施救过程中,才能实现有效救援。目前,公司消防支队2套进口大流量远程供水灭火系统,可实现单套3公里,每分钟25000升的远距离供水和灭火,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成功扑救大型储罐全液面火灾事故的特种装备。与这样先进的装备对应的,是具备科学灭火技术的张学军团队。
目前石油存储绝大多数采用10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外浮顶储罐,液面积达5000余立方米,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及时处置,浮盘将倾斜或损毁,就会发生全液面火灾,将造成巨额国家财产损失和严重国际影响。一旦起火,能够在火场快速形成大流量的泡沫原液供给阵地是实现储罐灭火的关键。扑救10万立方米大型储罐,要一次灭火作战60分钟,冷却30分钟,至少需要1%型原液45吨,但国内尚无大流量远程灭火系统泡沫液快速不间断供给的合理方案,如何实现大流量系统泡沫液不间断的供给,是应急救援基地面临的一项非常必要和紧迫的问题。
公司目前配备有两套流量远程灭火系统,在泡沫液供给环节,已形成了相对有效的方法,但无法进行泡沫液远途运输和空运,在异地的情况下,使用当前方案并不能形成快速供给模块。张学军同志通过多方查找资料,了解到国外在使用大流量远程灭火系统进行灭火时,通过采用其专利技术泡沫液供给撬块车,可以有效、快速形成泡沫液供给阵地。但此方案在应用上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方面,国内储罐间距标准和欧美等国家储罐间距标准不一致,泡沫液供给车难以进入混乱的前方战场设置阵地;另一方面,泡沫液供给车需要提前将泡沫原液注入车内,对于远程异地作战,特别是空运等并不适用。可见,国外的经验虽然宝贵,但并不能在国内直接应用。
为解决这一难题,张学军同志带头成立《大流量远程灭火系统泡沫液快速连续供给技术研究》科技项目小组,计划自主研制一套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泡沫液快速供给系统,既可以在实战中形成长时间稳定、不间断的泡沫液供给,又可以满足国内储罐间距标准,在拥挤的火场现场实现快速展开。消防科技攻关和应急救援一样,必须争分夺秒。为加快项目进度,张学军同志带领研究团队与美国威廉姆斯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展多轮交流,经过认真细致地调研和实践,制定出了解决方案,设计并制作了泡沫供给系统。2019年11月,在应急管理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比武竞赛暨灭火救援实战演习中,我公司消防队伍作为唯一一支国家危化品应急救援队伍参加演习,张学军团队设计的这套系统在此次演习中进行了检验和测试,获取了可以改进系统的第一手实操资料,解决了这项国际技术难题。
在张学军同志的带领下,公司积极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并与美国威廉姆斯火灾风险控制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针对于大流量远程灭火系统各类技术进行革新和升级改造。通过自主研发,研发创新团队现已完成对装备设备10余项升级改造。
随着国家应急救援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张学军同志以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消防铁军的目标而奋进,他带领的团队也在不断探索求变,积极将各项先进的计划应用于应急救援实战。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节前返回北京的张学军又迅速成立防疫指挥小组,紧急召开视频会议,组织各中队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他敏锐的意识到这场战“疫”的艰巨性,果断指示队伍在特殊时期加大技术防范,将消防应急指挥系统调整为防疫指挥系统,将疫情预警、人员定位、视频监控、语音查岗、车辆轨迹查询、物资调度等一些信息化模块投入防疫实战化应用。凭借技术力量,身居全国各地的指挥员,70%以上都能始终与一线队员“并肩”战斗,成为这场战“疫”中最硬核的力量,同时,他带领的快速部署队伍采用“人防、物防、技防”的综合性防护措施,全力构建立体化防御阵地,构筑了战“疫”中的天罗地网。中化舟山支队的抗疫工作得到了应急管理部的充分肯定。
舟山应急产业基地是国内唯一以针对性处置油品仓储类火灾事故为主要救援任务的应急救援基地,不仅牵动着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安全,更关系到国家经济战略安全。张学军和他的消防支队,用技术的深度和研究的广度,守护着应急产业基地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