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专区 > 正文
传承产业精神 建设一流园区
来源:鲁西集团 |作者: 李雪莉 胡海珍 |日期:2021-9-27

传承产业精神建设一流园区

鲁西集团李雪莉胡海珍

“这里是位于山东聊城的中化鲁西智慧园区,40年前,这里只是一家小氮肥企业,如今已经成为拥有化工新材料、化工装备、基础化工、设计研发等产业板块的大型综合化工园区。近年来,园区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化工新材料全产业链。”今年 5月21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以鲁西集团为案例,进行了中国中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供给侧改革,畅通经济循环的实践报道。

2020年6月,鲁西集团正式加入中国中化,成为一家世界500强央企的成员单位。从加入中国中化的第一天起,鲁西集团就底气十足的提出要“努力成为中国中化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企业的重要引擎”的高远目标。此时此刻,鲁西集团又一次站在了更高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上,抓住了时代的发展机遇。

建党百年之际,笔者走进鲁西集团,深切感到,这家近20年来一直稳健快速发展的国有企业,之所以抓住了每一次的发展机遇,在于拥有一个高瞻远瞩、善谋未来的党委领导班子,一支敢打敢拼、开拓创新的员工队伍,一种坚持改革不停步、坚持调整不停步、坚持创新不停步、坚持发展不停步的管理追求。

究其根源,是始终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准确把握党建工作方向,把党的建设与企业运营、企业发展两大中心任务紧密融合,坚持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密不可分。确保党的领导落实落地,锤炼出高效、务实的体制机制,保障了鲁西集团在追逐“创鲁西品牌、做百年企业、建一流园区”宏伟梦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党建工作就是我们平时工作的统领,与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党的要求、党章要求的具体体现。”鲁西集团党委书记张金成告诉记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优秀的企业文化根植在员工内心,融入每个人的血液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家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时,将会彰显出无穷的精神力量。

 

心无旁骛聚焦主业的创业精神

翻开一张张老照片,在黑白与彩色的变幻之中,在荒芜与繁华的演绎之间,鲁西集团发展创业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的回响在历史的耳畔。

曾记得,1976年,聊城全区掀起大会战,共建“鲁西大化肥”。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建成了1.5万吨合成氨装置。鲁西人硬是凭着共产党人大无畏的拼搏奋进信念,以积极开拓的顽强创业精神,一路奋进,生生不息。

1992年,以鲁西化肥厂为核心的鲁西集团成立。整个90年代,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实施企业兼并联合,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吸纳了一批困难企业,盘活了大量国有资产。

1998年,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制改造,鲁西化工A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股票代码000830,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峰回路转,百转千折。2001年6月4日,以张金成同志为代表的第九届领导班子临危受命,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硬是凭着“产业报国”的执着信念,凭着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不断地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在鲁西这片热土上不断延伸,走出了“一体化、集约化、园区化、智能化”的鲁西特色的科学健康发展之路。

犹记得,2004年,面对企业发展的瓶颈期,集团党委高瞻远瞩,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提出“多赚钱,少花钱,集中力量建设鲁西工业园”的发展思想,从此,集团万余名员工艰苦奋战,在广阔原野上再次创业,拉开了万众奋进、全力建设工业园的序幕,由此也奠定了鲁西化工园区深厚的发展基业。建设工业园初期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不便,很多项目建设者们吃住在工地,一个馒头一碗菜,合着沙尘唱大风成了家常便饭。由此开始了鲁西集团由化肥向基础化工的转型迈进。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集团党委认真分析企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企业现实情况,以宏伟的气魄化危为机,果断决策,积极延伸产业链,连续上马了盐化工、硅化工、氟化工等系列化工项目。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一个个建设奇迹应运而生,打破一个又一个纪录。

2011年,园区建设瞄准了向化工新材料的转型。多少次风雨兼程,北上南下谋发展;多少个挑灯夜战,全力以赴建项目。设计了一轮又一轮,论证了一遍又一遍,试验了一次又一次……大家的艰辛付出和努力奉献纷纷化作捷报频传。己内酰胺•尼龙6、双氧水、多元醇、聚碳酸酯一个个项目拔地而起,开启了企业由基础化工向化工新材料的成功转型之路,成功实现了化肥占比由90%降至8%,基础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占比达到92%的新旧动能转换。

无数的奋战,无数的开拓,鲁西人大力弘扬和传承创业精神。“创业是我们长期的一项工作,是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要坚守的一个思想,始终以创业的思想开展我们的各项工作。如何使我们创业不断地延续下去,我们要不断的创新,今天上大项目是创业,十年以后上小项目,上更大的产品也是创业。创业不改变,但是创业的形式,创业的方向要不断的进行调整,创业将是长期的一个里程。”张金成如是说。

鲁西集团用20年的时间,聚焦主业、聚焦园区,坚定发展信念,按照“理性、稳健、积极”的指导思想,专注干好一件事。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规划、设计、建设了7平方公里的现代化的智慧化工园区。集团目前总资产323亿元,职工12000余人,拥有基础化工、化工新材料、化肥、设计研发、化工工程等产业板块,形成了化工产业和化工工程产业两大核心产业。

鲁西集团在集团党委的正确带领下,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主业突出,一体化建设能力,丰富关联的产业链,复杂化工园区的管控能力,优秀的员工队伍和管理团队的明显优势。被国家石化联合会认定为“中国化工新材料(聊城)产业园”和“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连续七年被评为“化工园区30强”,走出了一条“一体化、集约化、园区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不断超越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

“管理和技改两个轮子一起转是我们的传家宝。管理变革和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永无止境,为集团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这些内容被明确列入集团一号文件,创新精神成为企业发展的基因传承,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层级越高,创新责任越大;干部带头创新,全员参与创新;创新表现差的一票否决;扩大巩固指定创新的范围和效果”,这些创新理念不是空洞的口号和标语,在这里都变成创新的指南和方向,变成衡量管理干部、一线员工创新工作的标尺,创新实践在这里开展的如火如荼。

负责创新工作的副总经理张雷说:“集团党委会上提出来坚定不移增强创新能力,党委书记身体力行,强力推进实施。记得是2018年,因为领导班子成员没有严格执行创新申报流程,结果党委书记带头接受通报处理,在年终工作大会上宣读了对每位班子成员分别进行1-2万元的处罚通报,用严格的制度和率先垂范保障创新机制的良好运行。”

在张雷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本“创新风采”小册子,顺手翻阅了一下,里面内容是用员工名字命名的创新工具工装推广应用典型事例分享,介绍了创新工具工装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使用效果,数据详实,有图有对比。“维鹏”作业式移动平台、“家战”自动焊接机、“文青”液压快速堵漏工具等都是来自化工事业集团、制造与工程事业集团以及设计院的基层员工创新成果。像这样用员工命名的创新项目近两年来就达96项。

在参观技术中心大楼的实训基地时,记者了解到,鲁西实训基地是行业内唯一一家集实训、鉴定、竞赛于一体的培训实训中心。在这里切实让人感受到把企业当作学校办,把员工当作学生教的独特培训魅力。干部会因为晋升考核,员工会因为自我的职业技能规划进步,都利用班后的时间主动申请加班“吃小灶”。鲁西的实训经验和有效的做法还受到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的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省进行推广。

成熟的实训培训模式和设计制造安装运行一体化、基于实际应用的智慧管控平台、园区废水零排放、系统当家工程五大方面独具特色的成果亮点荣获2019年化工行业管理成果创新一等奖,助推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鲁西集团坚持抓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生产运营、项目建设难点和瓶颈问题,成立课题攻坚小组,指定党员干部担任组长,带领技术团队刻苦攻坚。涌现了一大批技改挖潜效果明显的单位,特别是多元醇事业部、有机胺事业部效果明显成绩突出。多元醇事业部扎实开展部长盯操作,不断辨识消除系统运行瓶颈,调整优化系统运行,精准实施技术改造,先后完成丁醇异构物塔联合改造、高碳醇分类分级回收等10余项技改项目,全年增加混醛产能5万吨;产量、消耗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有机胺事业部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对标学习,查找差距,对甲胺/DMF装置实施技术改造,加大三甲胺采出量,新增一甲胺精制塔、开展余热利用、DMF系统优化调整。全年生产甲胺15.87万吨,超出设计能力58.7%,年节约蒸汽18.7万吨。技术改造让装置发挥出了最佳潜能,借助市场向好机遇,为集团高质量运行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在鲁西集团创新不是多么高大上的事儿,提倡人人皆可创新,只要是有利于安全、有利于环保、有利于节能降耗、有利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只要是和原来的做法不一样的,有改变、有优化、有提升的都是创新。据了解:2018年采纳实施7900项,2019年采纳实施3.9万余项,2020年采纳实施5.2万余项,全员参与率达94%,累计奖励金额3000余万元。

 

奋勇前行永远不能丢的艰苦奋斗精神

“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厂区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相结合。整洁的工厂、先进的技术到处体现了现代化企业的气息。园区内的装置都是鲁西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电焊机维修,设备拆解再利用等工作也是自己动手干,建设如此规模的园区都是背后靠一点一滴的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换来的。”这是今年 5月18日,中国中化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组成员王舸到鲁西集团进行全面调研时对鲁西的评价。

地处鲁西平原内陆的鲁西集团既没有资源、地理优势,也没有物流、人才优势,更没有大城市吸引力。想要发展,想要成功突围,别无捷径,只能靠艰苦奋斗。

历年来,张金成一直在强调和要求:“要清醒的认识到集团面临的严峻的生存环境和外部压力,在企业效益上升的过程中理智的把握自己的行为,坚决树立起“少花钱办大事、不花钱办成事”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学会科学花钱,把企业的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坚决杜绝自由散漫、大手大脚、奢靡攀比等不良作风。”

在园区参观时,遇到停车楼南侧正在修剪冬青球的办公室人员李振山。他介绍说:“这里是办公室承包的绿化区,要负责这片区域的卫生,和草坪的播种、浇水、除草、修剪、施肥以及冬青、女贞树的养护管理。”当问他作为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如何能做好这些工作时,李振山爽朗的笑着答道:“这些活儿刚开始还真不好干,干不顺手。就像播种、修剪就有好大的学问。不过不管什么活儿,只要学没有学不会的。现场管理处专门下发了播种、修剪的标准和注意事项,还手把手做示范。一回生二回熟,现在我们都出徒啦!”看着眼前绿油油的草坪和长势旺盛的冬青,就见证了鲁西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

从2020年初疫情开始,鲁西集团利用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化危为机,充分把“坏事”转化成“好事”,干了自己多年来想干没时间干,干不了的一些事情。“能自己干的坚决自己干”成为企业上下的工作主旋律。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广大干部员工积极响应号召,以岗位创新为引领,主动辨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实现能力再提升。化工事业集团坚持持续提升维保能力,防腐保温、架杆扎设全部取消外包,大型精密设备、汽轮机和锅炉浇筑修复等实现自主维修、自主施工。制造与工程事业集团积极实施自主保温,采取“干部带头,全员参与”的方式,培训培养专业人员,圆满完成了新建项目的保温施工。总部合理利用现有闲置设施,改建新学员集训中心,主动承担拆解电机、回收旧电缆等工作。

据统计,2020年实现外部用工清零,减少劳务用工152人,节省外包费用2292万元。大力推动“两个替代”:实施废旧物资替代新材料,实现现场和拆解物资退库1.78亿元,累计调剂使用1.58亿元,使用率88.7%;闲置及退库物资库存共计2.13亿元。实施国产替代进口,实现118种进口设备、原料、辅料的国产替代,节省资金1300万元。全员参与美丽园区建设,清理规整场地40个,自主绿化面积达16万平(240亩)。

“能自己干的坚决自己干”,已成为全员的自觉行动,不但能够节约资金,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质量,保证了速度。把不能不会,变成一切皆可能,一切皆可为。士气提升了,作风转变了,队伍得到了锻炼,信心得到了增强。面对一个个数字,感觉不到一丝的单调和枯燥,而是看到了数字背后鲁西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火朝天,感受到了万名干部员工意气风发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看到了鲁西无限生机盎然勃发的希望。

张金成在和记者交谈中强调:不是说现在条件好了就应该多花钱,而是该花的必须花、不该花的坚决不花,集团1号文件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不花钱少花钱也能办成事儿”。从项目建设到物资采购,再到物资管理和使用等各个领域,做好严格管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干部职工队伍良好的习惯、意识和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永远不能丢,否则队伍就会跨掉,企业就会跨掉。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还意味着会花钱的水平和能力。“学会科学花钱,把企业的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在安全环保方面,鲁西算大账,舍得投入,增加或改造安全设施提升本质安全,2020 年安全投入1.14亿元;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投入7832万元实施技术改造和提标治理;注重正向激励,安全环保治理奖励100万元。这方面的投入回报是长期的稳定的,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影响是非常大的。

当谈到鲁西的未来时,张金成满脸充满自信,他坚定的说:“我们坚信,听党话、跟党走,坚定理想信念,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科学至上理念,坚持理性、稳健、积极的指导思想,坚持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把化工产业和化工工程产业持续做强做大,努力成为中国中化建设世界一流综合化工企业的重要引擎,为中国中化、为国家的化工产业做好引领和示范。”

当采访结束时,已夜幕降临。整个化工园区一派灯光璀璨,这里的人们依然忙碌不歇,鲁西集团正向光而行,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争先、行无止境……

 

联系电话:010-84885418、84885339、84885009 电子邮箱:hgscb5009@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号楼518室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