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大国工匠与延长石油的“纸短情长”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炼化公司 张议丹
翻开世界石油工业的历史,已经走过了140多年风起云涌的路程,而延长石油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石油100多年发展的缩影。在全球百年油田中,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已经衰落,台湾的苗栗老油田业已枯竭,只有延长石油在百年之后仍然辉煌……
回顾这段发家史,“埋头苦干”早已深植延长石油的基因。从打下陆上第一口油井,到建立第一个炼油坊,再到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成功,看似是国内石油发展史上的小节点,但其实背后包含了很多人、很多团队的成长与挣扎。
作为一家百年石油老字号企业,能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又波浪壮阔的100年里屹立不倒,深刻影响并成为了众多中国工业里的一部分,这份陪伴就实属不易。
探寻这其中的原动力,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故事,或许就是答案。
1.从状元出发
2013年10月,榆林炼油厂张海明的“身份”有了实质性的刷新:陕西省技术状元。
为了它,张海明花了4年时间。4年前,张海明从延安大学毕业,进入延长石油炼化公司成为一名一线工人。那时正值“十一五”,石化能源开发利用渐入“黄金期”。石油学子刚刚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纷纷要以志为国献石油,这一点在张海明身上体现得更为强烈。“成为一名炼油技术大拿”是他的梦想,但在外人看来,他选择的起点与梦想似乎差得太远。
凌晨三点、40℃的高温天、闷如桑拿房的抢修条件,张海明开始在不同抢修现场“摸爬滚打”,从零开始练习基本功。在他的办公柜子里,摆着一叠石油炼制的书,看得出来它们都是被过度使用的。他的勤奋使他变得与众不同。
2013年,机会来了,单位派他去参加陕西省“延长杯”技能大赛。接到这个任务,张海明第一反应是懵的,因为他是苯抽提操作岗,竞赛工种却是汽油加氢操作岗。但他暗暗下决心,“非拿第一不可”。
一切从“0”开始。第一道难关,因所在岗位人员紧张,他不能像其他参赛者一样脱产训练。两个月里,张海明把自己“锁”在宿舍里。房间很小,但丝毫不影响训练发挥。“练习到最后,几乎仿真实操系统的所有bug,我都了如指掌。”
“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这句话用来描述张海明非常贴切。10月30日,经过两天3个项目7支代表队激烈角逐,他如愿以偿成了“陕西省技术状元”。
这之后半年,张海明成功用争“状元”学到的理论指导了实践,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2014年5月,榆林炼油厂10万吨/年苯抽提装置扩能改造,改造“领军”人物落在了他身上。一番“折腾”下来,榆林炼油厂重整装置产品汽油辛烷值及收率均有提高,苯抽提装置苯的质量由石油苯提升为优级苯。他被评为科技明星。
2015年10月,延长石油首次组队参加全国和石油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由张海明“挂帅”。
“当时我们练习简直到了很high的忘我境地,经常一抬头发现天已经黑了;再一抬头,就到了清晨,真的忘却了时间,忘记吃饭和喝水是常事。”
三轮淘汰赛,全都晋级。历经全国68支代表队近200名“尖兵”5个项目的激烈角逐,10月18日张海明团队捧回了团体“二等奖”,他自己则成了“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能手”。
面对众多的荣誉,张海明很平和。他把原因总结为“运气好”,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
2.做有技术信仰的人
平时不管再苦再累,张海明都能睡着。2019年这个春天,他失眠了。一周多来,他一直受到两股力量持续的、无间歇的“撕扯”。
一边是厂里即将举行的中层副职竞聘,即便落选他至少还是技术员,虽然是最基层的管理者,但还算是“有身份”的人;一边是集团公司启动首届“高层次技能人才”聘任,但要重新回到一线和兄弟们一起实干,然而“一级技师”是对一个“技术人”的最高褒奖。
在张海明看来,离问题最近的地方,也是离创新最近的地方。他是一个有技术信仰的人。一周后,他选择了后者。
早期为了解决装置的疑难杂症,张海明做了很多研究。因受到重整装置气相脱氯的启发,他曾设计出一种连续重整自产燃料气预处理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工人搞创新,接地气,切合实际,不用高大上,小发明也能解决大问题。”
后来,他参与榆炼10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长周期运行技术改造项目,提出了预加氢反应系统压降、装置氯腐蚀等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的措施,10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运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得陕西省石化科技奖二等奖。
逐渐地,张海明明白,生产一线是创新发明的沃土。2017年,石化行业伴随着油价震荡,行情不容乐观,企业贴合市场导向运行,“啥利润高产啥”变成了题中之义。厂里鼓励技术骨干大胆去质疑、去创新。彼时石油苯-545比石油苯-535市场价格优越很多,车间把这项艰巨任务交给了他——负责石油苯换代升级。这又是一个陌生的工作,他多次咨询当时的业内专家,探索方案的可行性,得到的答复却都是“否定”的。
但是执着的张海明有一种自信,“我觉得大部分的问题其实都有办法解决,真正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理论上来讲是不存在的。”他开始深钻细究20万吨/年苯抽提装置运行操作。一周下来,车间成功生产出合格的石油苯-545,每年至少为企业增效1200万元。
在取得这些成绩之后,张海明仍然活跃在一线。这些年,他共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00余项,为企业累计创效6亿元,2项创新成果在全公司推广应用。
3.共筑同一个梦想
从来就没有盖世英雄,平凡人身上才最能激发英雄气概。
2020年1月到2月底,张海明没有回过家。生活区的防疫工作、厂区的平稳生产是他心中的头号大事。“作为班里管理人员,要起到带头作用”,他也放心不下兄弟们的安全。
作为一线工人,张海明早已习惯与常人不一样的作息,并已逐渐找到了如何与困意“友好”相处的方式。那段时日,清晨五点站在装置至高点,可以看到第一秒的日出。天气清冷得可以呵出雾气,但缓缓爬上来的晨阳能带给张海明一种格外的平静和抚慰,整个炼厂还在沉睡,安静得仿佛只有他一个人。面对胸前的党徽,他想做点啥。
他粗略算了一笔账:目前,车间高级工12人,占比10%;技师2人,占比不到2%;高技能人才占比12%,远远低于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28%。眼下企业比任何时刻都需要人才,既然成长通道打通了,应该让更多的“星火”汇聚起来。
3月份,张海明向厂里递交了“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申请方案。“一个人技术再强、能力再有,也是有限度的。让身边的工人兄弟都强起来,才可以星火燎原。”
此前,张海明以单时课、单点课形式进行内部交流,通过师徒带教的形式进行“传、帮、带”,让厂里数以百计的新员工受益。累计带徒弟100多人,教学1000多课时,帮带出技师、高级工等18人,培养出陕西省、集团公司技术能手4名。
久而久之,张海明成了技术界的“活雷锋”。新进员工对他第一印象:“阳光,正能量”;老搭档们则称:“张海明会思考,善总结,非常easy going!”
一年比一年忙碌的张海明也收到了很多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但他用坚守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技能大师干到底,最终会是个什么样子?我想打个样儿,让更多的工人看到希望。”今年1月延长石油职代会上,作为21人组成的主席团成员之一,张海明郑重向组织递交了他的议题,主旨有二:其一,继续畅通技能人才通道;其二,继续选树培养新的技能大师。
如今,以张海明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旗下聚集了“陕西技术能手”、工艺高级工程师、设备高级工程师以及几个技术骨干。这些人都是各条战线上的“尖兵”,他们的领域各有侧重,但他们怀揣同一个梦想:立足生产实际,开展新工艺新技术的革新与应用。
……
正是这样一批人,埋头苦干,低调务实,靠技术取胜。这份工匠精神,可能会令他们前行得更慢、更难,但是他们乐此不疲。
是的,在这个百年老企里,努力和创新都会得到尊重。而今,“十四五”新征程已开启,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