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专区 > 正文
从“门外汉”到“金牌蓝领”——记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石油劳动模范暨岗位技术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苏轶飞
来源:中石油江苏燃料沥青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王通高 |日期:2021-9-27

从“门外汉”到“金牌蓝领”

——记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石油劳动模范暨岗位技术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苏轶飞

中石油江苏燃料沥青有限责任公司  王通高

从业24年来,从对专业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中国石油岗位技术能手,到江苏省技术能手,再到中国石油劳动模范……苏轶飞用匠心打造了中国石油一张靓丽的品牌名片。

24年来,正是源于将小事做好做精的理念,中石油江苏燃料沥青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储运车间的苏轶飞用精益求精的执着演绎匠心的独特魅力,成长为中国石油油品调和技术的“引领者”。

苦学的“门外汉”

1977年,苏轶飞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市的一个农村家庭,从朴实的父母那里继承了真诚与勤劳。1997年8月,走出校门的他到中国石油江苏公司的江阴油库工作,成为了一名油品调和工。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20多年,但苏轶飞仍然清楚地记得,刚接触油库工艺流程时,看着密密麻麻、粗细不一的管线时,他的内心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但生性要强的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好。

“我不是一个聪明人,但我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下的功夫多了自然也就熟练了。”苏轶飞说,刚入行的时候自己每天早出晚归到单位苦练,别人上班的时候他已练习了一个多小时,别人下班后,他常常又多干一个多小时。

当时正值南方高温酷暑,他在库区学习各种管线的走向,来来回回顺着管线观察、画图,一遍不行、两遍、三遍……,直至看懂,一张不行就两张、三张,直至画好。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背,但苏轶飞却乐在其中。

凭借自己扎实的练习技巧,苏轶飞从一个不知道什么是工艺的新员工画出了上传调度系统的整个工艺流程系统,从画几个油罐就分不清东南西北的“门外汉”画出了库区正等测、斜二测轴测图,不仅让同事们刮目相看,也为他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努力的“攻关人”

 

虽已在单位崭露头角,但苏轶飞深知距离成为一名高级技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做细、做精业务技能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短板日渐显现。从那时起,苏轶飞开始自学油品专业书籍,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到现场的实践操作,他一点点“钻”了进去。一页页写满知识点的笔记本,一盏昏黄的台灯,经常陪伴他到深夜。

刻苦的操作实践加上理论的牢固助力,苏轶飞的技能水平提升迅速。2008年12月,他参加中国石油成品油销售系统职业技能竞赛获得油品调和工第一名。2018年10月,苏轶飞参加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员职业技能竞赛获得第四名及团体二等奖,同年12月获评江苏省技术能手称号。2018年,他被江苏省江阴市评为第四届“江阴市有突出贡献技师”称号。虽然成为了系统内外的技术佼佼者,但他却从未止步,专注于企业各类生产技术难题的难决中。

大口径管线处理一直是管线处理的一大难题,传统方法采用蒸汽吹扫,不仅会造成蒸汽的严重浪费,而且施工中也存在安全风险。2012年,面对难题,他积极思考、充分论证,根据储罐机械清洗的工作原理,采用热水循环冲洗处理管线的方法。即:“利用码头方罐对消防水进行加温至70度后用泵打入原油管线,加热的消防水将管线内存油顶入原油罐。再用氮气将管线内热水进行吹扫,利用快速流动的热水对原油管壁进行清洗”。这样不仅可以缩短管线处理周期、节约蒸汽,还有效保障了施工过程的安全受控。在公司码头升级改造过程中,两条DN350原油管线原计划用15天时间完成,采用新方法仅用时5天完成,同时节约处理管线蒸汽约300吨左右,减少原油浪费约20吨。直到现在他的这种处理方法仍然在公司使用,因处理方法来源于苏轶飞家里厨房下水道疏通的灵感,被同事们戏称为“苏氏处理法。”

新疆库尔勒油库撬装的改性沥青装置设计每天的最大生产量为300吨,满足不了区域销售市场需求。为解决这一发展瓶颈问题,2013年5月,苏轶飞被上级公司抽调进行技术帮扶。经过潜心研究,他发现装置核心设备胶体磨为30方/小时,而制约生产能力的是发油罐、调和搅拌时间和调和沥青罐罐容不够。针对这一难题,他对改性沥青装置工艺进行了改造和调整,实现了改性沥青装置24小时连续运转,产量上升了一倍,有效满足了当地市场需求。

在2020年公司开展的“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中,他在对公司消防水池补水这项作业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码头供水机泵不间断补水,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37kW的机泵有很大节能潜力。经过细致琢磨,他制订了间歇补水的工作方案,协调各班组密切配合,当补水需求达到200方左右时,启动机泵全力补水,剩余时间停泵节能,这一方案执行后,仅当月便减少机泵运转时间405小时,节约用电24000度左右。

多年来,苏轶飞一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并在油品调和方面练就了多项绝活,屡屡攻克技术难题,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提质增效的“升级版”。

 

遗憾的“缺席人”

 

苏轶飞事业成功,背后离不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家里独子,父母年岁已高,母亲因年轻时劳累过度,身体状况较差,患有冠心病常年需要服药,腰椎疾病严重不能站立。虽然回家只有3个小时的路程,但是因多方面的原因他一年还是回不了几次家照顾自己的父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作为共产党员、值班长,苏轶飞坚守岗位,努力克服班组员工暂时短缺的困难,主动写下“请战书”,不计待遇、不提要求,加班加点忙碌在防疫、生产一线。他积极配合公司各职能部门制定船舶靠泊方案,通过实行“一船一方案”,加强员工个人防护,配合船舶代理采用“无纸化申报”等措施,有效保障了油品的高效收发。仅前两个月,码头累计靠泊船只65条,完成各类油品吞吐量近9万吨,有力支持了苏南及沿江地区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春耕春种对油品的需求。而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只能晚上下班后通过手机视频问候父母。

说起自己的家庭,苏轶飞心怀歉意,尤其是对自己妻子多年来的包容与付出,苏轶飞打趣称:“我的背后,离不开妻子这个‘女汉子’的坚强支持。”

 

年轻的“老师傅”

 

24年来,尽管苏轶飞的岗位多次发生变动,但作为燃料油公司首批技师的他始终将培养“新生代”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之一,因为他深知,没有合格员工,哪来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的内训师,他每年专业培训多达200人次,并培养出了一批高级工、技师。

2020年,单位组织首届“工匠之星”评选,面对苛刻的评选条件,苏轶飞凭借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功底,以及获得的众多含金量高的荣誉脱颖而出,以超过标准分40分的成绩被评为首位“工匠之星”。多年来,他所带的班组也连续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组。

欲成匠,先做工。谈及未来的打算,苏轶飞坦言:“我只是一个技术工人,办公室工作也不适合我,我的人生舞台在生产现场。我会专注做好油品调和这一件事,并将它做好、做精、做出品牌来。”

如今,还在一线从事油品调和工作的苏轶飞,始终未曾离开他最熟悉的管线、码头、罐区……

联系电话:010-84885418、84885339、84885009 电子邮箱:hgscb5009@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号楼518室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