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我的“山海情”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韦雪贵
近段时间,电视剧《山海情》热播,电视剧主要讲述宁夏地区移民扶贫的动人故事。在追剧的过程中,我也深深陷入了思考和回忆。
我的故乡位于豫陕鄂交接的河南省淅川县,在八百里伏牛山的腹部,那里山川秀丽、层峦叠嶂,那里也是丹江口水库的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
儿时在村里的民办小学上学,离我家两三里路程,跨过两个山包和小河溪。学校里条件极为简陋,教室的墙角裂的大缝手都可以穿过去,甚至可以说是危房,桌子是用长木板拼成的,板凳是学生们自己从家带的,老师只有四个民办老师,拿着极为微薄的工资。村里的学校只到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就是三四个村子合在一起才能凑够两个班。
孩童阶段其实是很幸福的,不懂得贫困,也不懂得痛苦,只要给口吃的喝的,就无忧无虑的上学、玩耍。小学的课也不多,因为老师们也得回家种地干农活,小学生们也要每天割草放牛、做饭。上学时把牛牵到学校外边的空地拴好,等放学后小朋友们就三五成群地牵着牛到一片山坡上,牛儿吃着草,我们就开始了自由烂漫的活动,捡柴火的捡柴火,捞虾的捞虾、捉鱼的捉鱼,一会儿工夫野炊就开始了,然后就舞枪弄棒,在山坡上打打杀杀、满地打滚,到时候了就牵着牛回家了。如果牛儿不老实吃草,小朋友们玩忘记了,回到家里牛肚子瘪瘪的,免不了挨父母一顿收拾。
后来因父亲的工作原因,我们姊妹四个陆续到父亲单位的厂办学校上学,那里的山比老家的山更陡更深。八九十年代厂里的效益好,从四面八方来的人也比较多,大多数是从东北支援三线建设时过来的。厂里双职工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单职工家庭就相对差一些,像我们家里孩子多的就更差一些,好在母亲很卖命地忙活贴补家用,日子还算过得去。
然而,小学六年级的劳动节那天,母亲突发脑淤血,在厂医院昏迷两天选择保守治疗后撒手人寰。家里再次笼罩着厚厚一层阴霾,父亲一个人需要照顾我们四个孩子,经济和精力上都有些跟不上,不过他也很坚强地硬撑着。那时大姐刚好中专毕业,为了照顾家人,她没有选择与同学南下深圳,回到大山里,进入工厂,赶上亚洲金融危机,工厂下岗分流,大姐就被下岗了。家里也因此成了贫困户,每逢过年过节工厂领导都会走访慰问,领导慰问时我都躲到家后边的山坡上,默默地看着、等着他们离去。我那时心情一直有些沉重和阴沉,甚至为贫苦感到羞耻,走出大山、拥有幸福生活是我的梦想和动力。邻居家大哥给了我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读了后热血沸腾、心情澎湃,决定要做一个保尔·柯察金一样的人,在书本上、桌子上和床头上都写着“向保尔·柯察金同志学习”,保尔·柯察金“陪”我克服困难、度过那段青涩痛苦的青葱岁月,我还变得自信和开朗起来。
大学时在湖北读书,学校就在长江边上,离历史文化古城也不远。大学时光是美好的,除了努力的读书学习,闲暇时去长江边散散心、走上古城墙上转上一圈心里会开心很多。
毕业后来到渤海辽东湾海域,在这里扎根了十五年,过的很充实、也很幸福。这十五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海油、渤海油田波澜壮阔的发展阶段,3000万吨产能建设、稳产3000万吨、稳产3000万吨再十年、“七年行动计划”上产4000万吨……时代不断给渤海油田出新的课题。对我个人也是年轻旺盛的黄金年龄,不辜负时代、不辜负家人的期待,我必须砥砺前行。
记得第一次出海时是夜航,望着漆黑的夜、空旷的寂静的大海,伴随着轮机嗡嗡的嘈杂声,呼吸着新鲜的带着淡淡咸味的海风,我们4个实习的兄弟在甲板上畅聊,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到了平台后,就被这座雄伟的钢铁建筑吸引了,灯火辉煌、气势磅礴。虽然开始懵懵懂懂、对工作和生产系统没有多少认知、也没有感情,甚至有些迷茫和恐慌。那一年,《士兵突击》热播,淳朴憨厚的许三多成为兵王的经历也深深感动了我,“不抛弃、不放弃”也激励了我,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工作扎扎实实干好、把生产系统弄通,浮躁的心很快平复,白天熟悉流程和基本操作,晚上学习理论,在海休的时间就跟上大学一样天天学习,几个月实习下来我的各项操作技能和理论水平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告别了“小白”时代,正式开始守护海油的命根子油田——绥中36-1油田。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平台外输到终端的原油含水30%左右,每天外排四五千方水,这是油田开发方案设计要求。公司对生态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尽可能降低原油外输含水和外排污水,平台也在努力创新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化学药剂注入方式的调整和生产分离器收油等一系列的工艺革新,原油含水下降到20%左右。在那些年,CEP中心平台承担了巨大的压力,电力系统和生产系统较为脆弱,油田生产的维稳让平台全体兄弟极度紧张,多少次应急、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流程守护,多少人夜里做梦应急惊醒。我那时夜班的时候最期盼黎明、期盼见到太阳。油田一期综合调整项目实施,老平台改造和电脱水平台建造调试工作也十分繁重,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咬牙挺着、艰难前行。
一期综合调整项目投产后,绥中电网组网运行,电力系统趋于稳定,油田外输含水也再次下降至10%左右,外排水下降到一千多方。紧接着,绥中36-1油田二期综合调整项目很快实施,历时两年,建成了号称当时亚洲最大四星连珠平台。为了节约投资,项目将一条水海管改造为气海管,但是水海管运行十多年内部腐蚀、特别是立管腐蚀严重,为了安全不能马上投运,需要进行内检测和立管腐蚀严重管段更换,项目投产时电站没有天然气、只能燃烧柴油发电。为了解决项目电站气源问题,切实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我们现场调查分析,提出了借管输气,利用一条去CEPN平台油气混输海管输送天然气,一举解决了项目投产电站燃料的难题。项目投产后,绥中36-1油田平台林立、颇为壮观,电网系统和生产系统更加稳定。经过几年的探索,现在油田的外输含水已经降到5%左右,终端外排水降到六百方,根据规划,在不久的将来,油田将真正实现生产污水“零排海”。
进入21世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淅川作为水源地建设在生态环保方面投入巨大,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也实现了跨越发展,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特色种植,让淅川人民生活幸福起来,让大山青起来河水绿起来。第一次带对象回家时,自小在天津长大的她被深深吸引,觉得淅川比她的老家都好。2012年我姑家、舅家很多亲戚都生态移民到了郑州、许昌等地,二爹家选择了后靠在村里的高处安顿下来,不管是生态移民搬迁还是就地调整,政府出资都给建起了漂亮的“别墅”——两层农家小院,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液化气,在家里还摆放了环保垃圾桶。带儿子回过两次淅川老家,孩子很兴奋,一天爬了三趟山,还在二爹家的楼顶上又蹦又跳,大声喊叫,听着山里传回的回声。我望着巍峨秀丽的大山,也能看到远处库区绿油油的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回首往事、思绪万千,着眼现在,今非昔比,颇有沧海桑田之感。
我特别感谢这个时代,也格外珍惜这个时代,在这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时代,只要辛勤劳动、努力奋斗,幸福美好生活终会到来,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也终会实现。我感恩大山,他赐予了坚强的意志,我感恩大海,她给予了宽广的胸怀。我从大山深处走来,守护着辽东湾这片充满着希望的大海,也深爱着这片大海,怀揣着这份深厚的山海情,我将继续奋发前行,踏上新征程,实现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