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专区 > 正文
“小个子”正在迸发“大能量”
来源: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作者:白丁丁 张书博 |日期:2021-9-27

“小个子”正在迸发“大能量”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白丁丁张书博

2021年3月21日,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获悉,曹妃甸油田群原油日产量已突破9500立方米,实现了自2004年投产以来的历史最高产量,并连续三年实现产量负递减。其中,曹妃甸11-1油田原油日产量达到4000立方米,创造了自作业权回归中方以来的历史新高。

2004年7月9日,曹妃甸11-1油田WGPA平台首口油井投产,这个渤海湾井数最多的集输平台,蕴含巨大潜力,承载了曹妃甸油田的希望。然而随着油田深入开发,油藏属性“先天不良”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综合含水率高达94%以上,成为典型的“水中捞油”区块,油田长期面临产液处理量大、物流管网运输复杂等困难,上产稳产难度极大。双喜临门之际,许多人都在好奇,这个多年来因地质油藏特征不理想而不被看好的“小个子”,究竟靠什么迸发出“大能量”。

经过十七载的漫长求索,在曹妃甸作业公司海陆多专业的联合努力下,曹妃甸油田不断尝试步入发展的新赛道。完成单点和海管更换工作,突破产能瓶颈;对油井施行“一井一策”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对电泵及井下机组的智能化系统管理效能,延长油井寿命;打出地上、地面、地下“三位一体”组合拳,挖掘增油潜力。

2019年9月25日-9月29日,曹妃甸油田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历时3年的综合调整项目CEPJ与CEPI综合处理平台正式投入生产,其中曹妃甸11-1油田CEPJ平台配置4台“千方”注水泵,是当前渤海湾注水量最大的平台;曹妃甸11-6油田CEPI平台搭载3台功率25MW透平发电机,同时油田群大小电站成功组网,为提液增产提供强劲驱动。渤海湾井口数量最多的平台与注水量最大的平台组队,犹如千里马遇到伯乐,博观而约取,只待厚积薄发,自投产以来,每日约为油田释放产能37000立方米。

品牌支部,精准施策克难关

曹妃甸作业公司始终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指示批示精神,全力实施“七年行动计划”,打赢油气增储上产进攻战。贯彻落实国资委提出的“中央企业党建创新拓展年”工作部署,认真执行集团公司的“1534”发展战略,以“中国海油党建深度融合年”活动为载体,全面深化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专业水平,用科学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

油田党支部组织开展“蓝海先锋”品牌活动,以“321工程”即“三亮两带一创建”(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支部带任务、党员带群众,争创一个标杆党支部)为抓手,聚焦油田一线安全生产所存在的风险、难题瓶颈等问题,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努力打造高含水期油田稳产的新典范。用心听取并着力解决群众所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升组织服务群众、改进作风的能力,增强职工队伍的向心凝聚力与活力建设。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取得良好成绩。

科学布局,千方百计提效益

2021年初,作为底水油田上产稳产的主要手段,曹妃甸油田在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不断加强新井实施力度,以“完井之日即是启泵之时”为目标,对实施顺序、钻井轨迹进行反复优化,极大缩短了开发井投产工期。

通过科学布局钻井资源,曹妃甸油田海上现场形成了3部钻机、两座生产平台联合作业的“五星连珠”恢弘场景。钻井船进出有序,修井作业无缝衔接,不但有力提升了作业时效,还充分利用钻井作业空档期,争分夺秒提前开钻新边部注水井,双轨并举确保了油田注水能力。今年一季度以来,曹妃甸油田群多个平台开发井、调整井实现提前投产,助力油田产量取得阶梯式的“逆生长”。

2021年,曹妃甸油田坚持“效益优先、择优治理”理念,最大限度减少低效无效投入,在“逐井逐层”开展低产低效井专项治理的同时,还进行了“效益排队”,确保油田产量、经济效益实现“双开花”。

在陆地,油藏人员加强措施跟踪排产,不仅按照增油量的高低排序,还密切关注现场实时情况,及时更新油井措施顺序,确保把有效产能变成高效产能。在海上,生产人员通过对油井数据的巡检跟踪,与陆地油藏共同推进油井“一井一策”制度的精细化落地,确保海陆联动,精准施策。

管理创新,大胆实践解难题

投产17年后,曹妃甸油田陆续出现老油井故障率高、机采容量不足、设备老化严重等问题,一只只“拦路虎”考验着这群海上“新兵”。

为此,油田创新推出“下沉一级”练新兵模式,由生产监督当班长,坐镇中控协调指挥,锻炼新晋中控岗大胆进行流程调整;让班长到现场,带领上岗不久的新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成长中提升水平,攻艰克难。

平台生产班组面对注水空间日益不足的现状,积极优化、不断提升注水水质,与作业人员一起探索酸化作业操作程序、改进酸液配方,大幅提升酸化作业效率,推动两口边部注水井日注能力提升约10000立方米。

维修班组积极探索大型注水泵零部件的国产化,完成机封国产化改造,仅单个机封就节约费用70余万元,一举解决了油田上产的“卡脖子”问题,推动产量稳步攀升。

电气班组面对更换大泵导致的地面设备容量受限问题,由电气师带领新员工迎难而上,创新利用CEPJ平台尚未投产油井的大容量机采设备,拖带WGPA平台新修油井,不但使油井重新上线,还为下一步提频上产“抢”出了电力空间,最大程度释放了油田产能。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曹妃甸油田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各组织的疫情防控要求,统筹部署海上的重点改造、维修项目及钻修井作业任务,升级优化POB(在平台人数)计划,“见缝插针”式地利用周边兄弟平台、钻井船等设施的剩余POB资源,确保各项施工作业按期开展,全年实现油田群POB年度7.6万余人次、日均210余人次的周转,为油田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强力保障,助力作业公司连续6年完成超产任务。

智能引领,推进生产新模式

曹妃甸油田综合调整项目新平台使用了全新的中控系统,平台间应用两套不同的中控系统成为困扰生产人员的“心病”。

为尽可能挖掘设备自动化潜能,优化控制系统和大数据采集,仪表班组积极开展技术攻关,自主完成了中控系统与全部油井变频器的通讯组态,并利用授时线缆达到了中控与4台注水泵所有现场监测点的“握手通讯”,实现了油井和注水泵注水的远程、数字化监控,油井及流程的自动生产,各监控数据趋势的自动生产和预警。

作为渤海油田注水量最大的平台,CEPJ平台一旦电力系统负荷甩载,会给生产和注水系统带来巨大冲击。面对难题,现场各专业再次将“靶心”锁定“数字化”,他们创造性地开发出中控对所有油井可分选组合的一键降频、一键关停及调频功能,为生产班组赢得了宝贵的应急处理时间,大大降低了生产流程的全面关停风险。

作为中国海油首批岸电项目试点之一,曹妃甸油田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2021年4月6日,曹妃甸11-1油田岸电平台导管架在蓝鲸号的协助下成功入水;4月25日,岸电平台的第一根220千伏海底电缆开始铺设;5月20日,岸电平台主电路接入CEPJ平台。岸电项目的稳步推进,不仅大大降低油田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还为渤海智能化油田的探索建设再添有效实践。

联系电话:010-84885418、84885339、84885009 电子邮箱:hgscb5009@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号楼518室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