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让技术创新跑出“加速度”
中海油服油田化学事业部完善科研机制助力增储上产
中海油服油田化学事业部崔安君
4月13日获悉,由中海油服油田化学事业部(简称事业部)自主研制的改进型HEM钻井液技术顺利完成南海西部深水区块的一口重点探井,全程作业质量优良,在长度超1500米的重要井段中更是助力实现直接起下钻,创下同类型作业的新纪录。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事业部自主研发的多项技术体系完成升级,10种高端处理剂实现国产化,工程软件研发助力实现技术的数字化转型…
为助力国内四海油田增储上产,事业部坚持以科研管理机制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为油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开发增添技术保障。
需求+认知,打造完整“技术链”
技术研发的最终归宿是现场应用,因此一套完整的“技术链条”必不可少,而最为关键的便是需求导向和降本增效。
事业部坚持“研、产、销、用”一体化发展,打通技术研发应用各个环节之间的壁垒,实现全面互联互通。
一方面,不断加深原材料认知,从原料采购到研发,再到应用,形成技术闭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速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以需求为导向,梳理科研方向,聚焦基础研究、高端研发、数字转型等方面,在补齐短板的同时,掌握研发机理,后续研发应用提供“底层资料”。
事业部抓准市场上对于简单地层想要简易操作的“需求痛点”,推出一袋化钻井液技术。它以配制维护简单、保证作业时效的特点赢得作业者认可。经过近1年实践,该技术不仅能够助力简单地层钻井提效10%以上,还能实现作业成本的有效降低。
与此同时,事业部依托完整技术链的“循环指导”功能,在研发端和应用端的高效互动中,实现水泥浆的新型高效增强材料和新型降失水材料的滚动降本超20%。
“减负”让科研人员“铆足劲”
推动技术创新离不开科研人员,如何让科研人员更高效率的投身技术研发便是其中关键。
为给科研人员“减负”,事业部分别打造了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和实验室综合数据采集管理系统。
其中,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共建设了项目管理、实施管理等包含科研全流程的6大模块,并对项目验收管理、预算管理48个子业务进行明确划分,将所有科研涵盖的管理制度全部在包裹在内,让日常科研的琐碎事务“化繁为简”。
“以往在科研立项申请、海试资料统计等文字工作上浪费大量时间,如今能够一键生成,省了不少时间。”实验人员李超说。
据数据统计,系统应用后,减少科研项目文字材料工作量30%,减少成果统计工作25%,工作文件达标率高达96%。
另一边,实验室综合数据采集管理系统聚焦实验室管理,具有实验任务下发、设备实时监测等一系列实验操作功能。不仅将全部实验数据上线积累,更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整体作业效率。
丰厚土壤结出丰硕果实
在科研管理机制体制的丰厚土壤里,事业部的各项创新技术频结硕果,在渤海、南海以及新疆市场等地不断取得新成绩,不断为增储上产添一份力。
在渤海油田,事业部自主研发的水下释放胶塞工艺首秀成功,助力打破油田开发区域限制,有效缓解渤海油田的用海矛盾,为加速开发更多油田探明储量提供了坚实技术保障。
同样是在渤海油田,自主研制的EPS环保一体化技术累计完成钻井废弃物回收处理超10万吨,开创了绿色开发的全新模式。
在南海油田,升级后的国内首款钻完井液工程软件实现全面应用,实现了井下钻井液的动态模拟,助力有效规避作业风险,大大提升井下安全系数,更重要的是,工程软件的应用为钻完井液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找到了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