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大海深处斗志扬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于文超、张冬涛、陈继龙、轩倩茹
2020年11月20日,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海洋石油721”船在舟山锚地抛锚避风。零点已过,船舱七层房间的灯光依然亮着,几个人还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即将进行的三维地震采集项目,无暇注意窗外天空中的双星伴月奇观。
2019年,“海洋石油721”船海上作业303天,完成9个项目,年度工作量占国内海上三维地震采集总工作量的51.2%,创造了国内物探船年度作业最高纪录。2020年,截至11月底,船队在国内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大提速中,已完成7018平方千米三维地震采集作业,跑出助力国内增储上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加速度。
今年,面对疫情和低油价双重影响,“海洋石油721”船发挥物探旗舰的担当,从年初到年末一直奋战在海上一线。全船员工斗志昂扬,用工作热情消融行业“寒冷”,从容应对海上风云变幻。
清晨“抢时战”
7月13日,南海工区。
凌晨3点03分,熟睡中的仪器工程师董强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
“董工,7缆15号罗经鸟后面的鸟全部没有通讯了!”当班仪器主操景文科紧张地说道。
“我马上下来。”已经清醒了的董强不敢怠慢,立即赶往仪器房。
“通讯故障前,7缆拉力突然增大5000牛,应该是15号罗经鸟位置的电缆线圈被水下不明物体挂坏了。”询问完事发经过,董强通过观察罗经鸟通讯情况和分析电缆拉力变化,判断出故障原因和位置。
“现在大船刚下线,暂不转向,往前直拖一会儿再转。我们先准备工具,把备用电缆倒到工作艇上,天一亮就下艇更换故障电缆,争取八点前恢复正常上线。”董强看了看大船此刻的位置,估算了时间,果断做出安排。“越早排除故障,大船就越早上线。”
话音刚落,仪器、导航作业人员就忙碌开来。人员分配、文件准备、工具准备、倒电缆……各项工作争分夺秒地铺开。
早上5点30分,当太阳刚从海平线探出头时,船长、船队经理、轮机长、安全监督以及下艇人员已经在三楼准时集合。
十分钟后,艇甲板工作准备就绪。“这么早下艇大家要注意安全,打起精神,争取早点排除故障。”船长进行最后的动员。
“导航,电缆已捞起,请通知仪器房给电缆卸电。”6点15分,下艇人员到达故障电缆位置。固定电缆、拆接头、绞车释放新电缆……作业人员麻利地将故障电缆换下。
7点05分,经过近一小时的忙碌,电缆更换完毕。“加电正常,通讯正常!”工作艇上传回仪器房的声音。
7点58分,隆隆的炮响传来,预示着大船按计划准时上线作业。
董强已无困意,简单洗了把脸,到艇甲板等待归来的下艇人员,一起将旧电缆从工作艇倒下。这样的无眠之夜,对董强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为了保证船队的正常作业,我们随时待命。”
海上“接骨师”
晴空万里,强烈的阳光直射在海面上,一个拖着长长浪花的橙点正缓缓靠近,那是又一次完成水下作业归来的工作艇。
“工作艇的速度有点慢,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轮机长宋飞站在艇甲板上,望着远处的小艇暗自思忖。
看似困难的收艇工作对于经验丰富的宋飞来说是小菜一碟。很快,工作艇便被平稳地收回到大船。
“老轨,今天感觉工作艇没劲儿,油门和螺距都推到底了也没有以往跑得快。”艇长宗新红说道,“有点影响工作效率。”
宋飞赶忙追问:“发动机负荷怎么样,有没有异常的振动?”
“负荷不高,就是尾部振动有点大。”宗新红答道。
宋飞点点头,几种可能的故障及处理预案刚才已在脑海里演练。随即他爬上工作艇,扫视了一遍推进系统的各个部件,最终将目光停留在螺旋桨上。“一片桨叶动作不到位。”他笃定地说,“看来是‘腿脚’不好,难怪跑不动。”
眼下正是频繁进行水下作业排除故障的节骨眼,工作艇状态不佳并非小事。锁定了故障点,宋飞没有片刻迟疑,立即带领轮机员展开维修。
螺旋桨解体对轮机员来说稀松平常,但桨叶破损让大家手足无措。“这是螺旋桨与调距机构间的拨叉断了,相当于‘腿’骨折,船上没有备件,一时半会修不好。”轮机员皱了皱眉提醒道。
宋飞凝视着螺旋桨陷入思考,不一会他眼前一亮,兴奋地对轮机员说:“咱们今天就当一回接骨师,给它把腿接上。”只见他谨慎地在桨叶上钻孔、攻丝、穿螺栓,一个小时后就把桨叶修复好了。随后桨叶回装,试车一切正常。
“老轨,4缆7号罗经鸟通讯中断,大船计划50分钟后下线,请工作艇做好准备,船舶转向时下艇维修。”对讲机里传来下艇作业的通知,宋飞顾不上片刻停歇,组织人员又开始进行下艇准备。
据粗略统计,“海洋石油721”船在今年执行的6个作业项目中,共计下艇作业429次。工作艇状态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生产作业的顺利进行。
跑赢“海高斯”
八月的南海颇受台风“偏爱”,今年第七号台风“海高斯”不请自来,路径自东向西横跨南海。
不巧的是,“海高斯”路过的地方是“海洋石油721”船作业的工区。
按照以往经验,“海洋石油721”船要在台风到来之前2天停止作业收缆避台。但此时提前2天停工,工区西片最后半条测线就要中途下线。
这是一条刚好匹配潮水规律的测线,剩下的半条测线原本4小时就能做完,这样工区西片就可以完成合缝,船队就可以直接转战工区东片。考虑到收缆前后的羽角变化,如果“海高斯”过后再回来,就需要两趟跑线才能补完这半条测线。
“不仅让大船额外空跑一趟,还会浪费一天宝贵的作业时间。”听完导航工程师王强的介绍,船队经理王兴华心里计算着这半条测线的成本。
对拖带10根6000米长电缆的“海洋石油721”船来说,收完全部电缆需要24小时,如果先把这半条测线做完,无疑要极大地压缩收缆时间,也就是只留给收缆工作20小时,这对各部门而言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一边是只剩4小时的“临门一脚”,一边是在身后紧追不舍的“海高斯”,王兴华沉思片刻,果断通知各部门长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导航组介绍了整体计划,震源组提出左右枪阵同收的建议,仪器组提出多缆齐收的可行性方案。为预防突发情况,驾驶台也制定好多种避台预案。经过各部分的研究分析,一致认为干完半条测线再收缆的计划可行。
4小时后,最后半条测线顺利完成,工区西片完美合缝。8月17日凌晨两点半,早已准备就绪的震源组卸完枪阵压力立刻开始提枪,仅用1个多小时就把六排枪阵齐刷刷地收上了甲板。
王强坐镇仪器房,王兴华和董强驻扎后甲板,各部门紧密配合,多缆齐收,仅用18小时就完成了10根6000米电缆的收缆工作,较原计划提前了2个小时。
8月18日11时,“海洋石油721”船安全到达锚地抛锚避风。5个小时后,“海高斯”过境南海,与“海洋石油721”船“完美”错过。
11月22日,舟山锚地的天色依然阴沉,五点半的闹铃还没响,船队副经理刘友军已经起来了。茶几上放着几只没来得及收拾的茶杯,仿佛还留有连续几日各部门讨论作业方案的余温。刘友军看了一眼桌上的日历,“农历十月初八,小雪”,便在心里有了主意,“今天让厨房包顿饺子,大家吃好了,更有拼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