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风雨一甲子 实干创辉煌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钾肥分公司干包车间张召龙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苏争霸,时局动荡,新中国刚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既像雨中独立的海棠,又像襁褓中待哺的婴儿,百废待兴,在工农业亟待发展,生产物资又极度匮乏的时代背景下,由19人组成的第一代“盐湖人”肩负国家使命深入柴达木盆地腹地,土法上马,人拉肩扛,久经摸索生产出第一袋钾肥,实现了我国钾肥“零”的突破,新中国钾肥工业生产的大幕由此拉开,盐湖股份的雏形也由此而生。
走进察尔汗盐湖博物馆,一艘木船、一盏煤油灯、一张木锨、一口铁锅、一间盐块搭成的小屋……这些与百米以外塔釜林立、机械轰鸣的现代化生产基地显得天差地别,这些仿佛把时间线拉到了六十年前,隐约能看见第一代盐湖人在浩瀚无垠的察尔汗盐湖“热法熬制钾肥”的身影,作为共和国钾肥的“长子”,他历经千辛万苦,用铁血衷肠、甘苦与共抒写这半个世纪的沧桑。
举世闻名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床,也是世界特大型盐湖矿床之一,各种盐类资源总储量达600多亿吨,已探明的氯化钾总储量约5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是我国发展盐化工业的战略宝地。充足的资源储备,为察尔汗盐湖钾肥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十年代末,随着工业水平的逐步恢复,老一辈盐湖人对半人工半机械化的生产车间发出了探索的信号,群策群力研发了螺旋分解机、采矿机,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国产钾肥从土法生产向工业化发展迈出了一大步,逐步实现了冷分解浮选法工艺的产业化。
时间回到九十年代初,华夏大地畅汗淋漓的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家高度对外开放,我国工业发展机遇与困难并重。1992年察尔汗钾肥厂一期工程试生产成功,并交国家使用,当年钾肥产量达到了19万吨。1997年氯化钾生产经营主业重组为青海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盐湖钾肥”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盐湖钾肥发展如火如荼,氯化钾产能达到五十万吨,生产工艺由单一的冷分解浮选法发展到反浮选-冷结晶、兑卤等多种工艺,一等品产率由百分之五十提升并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新时代、新纪元,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号角的吹响,被列为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项目之一的青海百万吨钾肥项目开工建设,经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建成并投料试生产,并于2016年实现达标达产,氯化钾产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百万吨目标。2005年之后,新一代盐湖人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秉承持续发展的理念,陆续启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一期、二期、新增百万吨钾肥扩能改造等项目的全面建成试车,全面推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也使中国钾肥工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变革。
据了解,世界钾盐的分布很不均衡,绝大部分在北半球,我国已探明的钾盐储量不多,约占全球钾盐储量的百分之一,不管从资源禀赋、利用价值还是开发环境和难度来讲,钾肥对中国都是稀缺资源,钾又称粮食的“粮食”,是农作物三大营养元素肥料之一,对保障农业生产、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储备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不受制于人,技术创新、循环利用是钾肥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盐湖股份在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引导下,积极响应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号召,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自主创新与产学研有机融合,实现了多项技术的产业化,形成了第三代氯化钾工业技术,察尔汗盐湖资源总利用率由初期的不足百分之三十提升至百分七十以上,察尔汗盐湖钾盐开发由年产100万吨服务38年增加至年产500万吨服务47年,实现了新盐湖的再造。
当前,盐湖股份自主研发了光卤石水采船、反浮选冷结晶、固体溶解转化等颠覆性技术,具备500万吨氯化钾生产能力,同时拥有国家盐湖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省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拥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近千人,完成各类专利发明50余项……
风雨一甲子,实干创辉煌。老一代盐湖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钾肥工业的发展史和盐湖股份的创业史,盐湖股份也始终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一代盐湖人将始终树立责任、风险、自信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发扬老一辈盐湖人“敬人精业、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牢记嘱托,不辱使命,用实际行动共筑盐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