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马俊恒:“钉”在工地上的技术专家
中化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孙博鑫
马俊恒是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化二建文莱项目部恒逸文莱PMB石化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就像一颗钉子,在国内外化工石油项目一线建设一扎就是28年。28年中,他干得最漂亮的一项工程要数恒逸文莱PMB石化项目100万吨/年灵活焦化装置,此项装置是全球第七套、中国首套设计并在国外施工。该装置被业主评为“全厂组织最得力、干的最漂亮的部位”。2020年,他被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授予“十大技术能手”,所在团队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
临危受命独当一面
大连西太平洋500万吨/年炼油厂项目是他经历的第一个项目。由于人员短缺,刚刚参加工作的他临危受命,负责100万吨/年煤柴油加氢装置技术工作。为尽快进入角色,他查阅资料、实地察看、请教专家,每天两点一线奔波于工地和项目部之间,随时拿着本记录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一个项目下来,工作记录愣是记满了三大本。勤学必有收获,经过不断的学习积累,马俊恒在施工管理方面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并且成功解决了铬钼钢炉管的更换、机泵类设备零件更换等一系列艰巨任务,他起草编制的动设备维修试车方案深受业主方高度称赞。时至今日,马俊恒依然保存着泛黄如旧的三本笔记,这是他成长起来的最好见证。
大胆实践 勇于创新
四平昊华100万吨水泥项目是吉林省重点工程,也是当时国内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中生产规模最大的生产线。项目中最棘手的任务,便是水泥粉磨工段——两台球磨机的安装。
由于球磨机安装前,厂房已封闭,周边构筑物狭小,而球磨机筒体庞大,直径3.8米,长度13米重量125吨,安装高度3.25米。作为项目总工程师的他,发现用传统的千斤顶配合枕木提升的办法安装,费时费力,施工成本大,周期长。他反复进行方案对比、风险评估、组织专家论证,克服场地狭小、厂房封闭的局限。采用铺垫石子提高安装标高,铺设钢板枕木形成通道,利用滑车组配合卷扬机牵引的办法,方便快捷、安全高效地实现了设备的垂直、水平运输,平稳就位,为球磨机其余300多吨零部件的安装赢得了大量时间,保证了整个工期计划的完成。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公司站稳东北市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项目最终获得化学工程优质工程奖。
走出国门鏖战文莱
2017年,马俊恒转战国外,担任文莱PMB石化项目副经理兼总工程师,负责项目的施工组织策划,国内预制和国外安装的衔接,整个项目的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文莱项目是中化二建单笔合同最大的项目,是首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的重点建设项目,工程意义重大。在总分项目部管理模式下,他采用专业工程师统筹技术质量管理的方法,有效地整合了资源,提升了焊接、管道、钢结构、动静设备、土建、电气等专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下,确保了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平稳有序进行。他带领的国内国外90人的技术团队,在他创新思维的驱动下,文莱项目进展迅速,项目最终荣获2020年度化学工程优质工程奖、2020年度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
“项目施工关键要做好细节,只要把每个环节都做细就不会出现问题。”这是马俊恒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项目核心装置之一——加氢裂化装置高压管道较多,管道壁厚大,管道材质达25种,焊接材料36种,焊接施工无疑是一个最大的挑战。他注重高压管道的事先策划和过程控制,细到每个环节都亲自检查把控,解决了高合金镍基管道、铬钼钢P5,P9,P22焊接难题,耐热不锈钢TP347在不同设计温度下的稳定化热处理难题,防止了高压厚壁管道稳定化热处理产生裂纹的可能性,实现了管道50兆帕水压试验和14兆帕氢气气密试验一次合格。在灵活焦化装置820吨重、78米高的三器(反应器、加热器、气化器)钢结构框架施工时,他与他的团队采用分段预制、模块化安装方式,每个模块包含钢结构、管道、电仪、防腐等专业,12个模块同时施工,并依次吊装,减少了高空作业、保证了质量和安全、加快了工程进度,工期缩短达90天。
在文莱项目大干期间,他平均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就像是钉子一样扎在了工地上。有时现场施工任务紧,连到食堂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他每日平均步数2万多步。曾有同事打趣道:“你每天都去跑马拉松了吧!”
马俊恒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赞赏,但对于家庭,他亏欠的太多。有次从文莱回太原转签证,由于项目正值大干期,当天就坐上了飞机,奔赴文莱现场。如今儿子刚上大学,他几乎缺席了儿子成长和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但让他欣慰的是儿子对他的工作很是理解和支持。“岳父母和妻子也是化建人,两代化建人对企业的感情很深厚,我一上班就在公司,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也没离开过。”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他对企业深深的眷恋。
术业有专攻
多年来,马俊恒非常注重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灵活焦化气输送管线高耐磨衬里管段分段接头结构》《压缩机基础地脚螺栓及其安装结构》等5项成果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他带领的灵活焦化技术创新团队荣获中国化学“十大技术创新团队”称号。“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和施工项目分不开,要多干项目,干大项目。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马俊恒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常常教导青年员工:“我们不能做自然界的搬运工,要勤学苦练,勇于接受挑战,善于技术创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多次邀请公司及项目部专家通过网络在线授课的方式,组织国内外100余名职工在线学习,内容涉及技术、经营、安全、施工管理、海外风险防范等各个方面。作为一名技术能手,他总想把一肚子的经验都传授给年轻人。如今,他已经为公司培养出多名技术尖兵,在各项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俊恒就像是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纵情驰骋在祖国的化工建设战线上。千千万万个马俊恒汇聚在一起,就是“国家队”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