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QC”助推工匠砥砺前行
云南省水富云天化有限公司 陈平
窗外的雨下得淅淅沥沥,我安静地提着笔发呆,花开花落,时光匆匆而逝,三十三个光阴也一闪而过。回顾我与QC小组活动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总有些瞬间,能温暖整个曾经,艰辛与欢乐,失败与成功。
记得那是1988年10月中旬的时候,当时我还是一个才参加工作的毛头小子,班长找到我,告诉我班上将组建QC小组,并邀请我参加他们组织的“提高机泵填料使用周期”课题攻关活动,向我介绍了一些情况。弄清楚来意后,当时自己对QC小组活动毫无了解,班长告诉我说:QC小组是企业中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大家自愿参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听得我迷迷糊糊,就抱着一种随意的心态加入他们的队伍。经过8月的共同努力,我们QC小组圆满完成了攻关任务。到了总结发布日,那时代电脑还没普及,PPT听都没听过,我们去文具店买来绘图纸水彩笔,按班长指导画数据表,因果图,每一个字每一个图表都是纯手工,洋洋洒洒13篇,回忆起来我应该收藏起来的,很有意义。在演讲台上两人挑着一根木棍,上面两个夹子固定绘图纸,旁边站着班长讲述我们小组实施课题的过程,我就是那挑棍的人。公司奖励了小组成员1500元。事后,我对这次“QC活动”感觉挺好,有种融入团队的感受,也学习到许多课本上没学过的知识,产生了还想试一试的念头。接下来的日子,我逐渐转变了观念,主动接受、喜欢,甚至深爱上了QC小组活动,整个职业生涯融入到了活动中。
我购买了《质量行动力——QC小组活动ABC》《QC小组基础教材》《质量管理方法及应用》、和周冰老师写的《QC手法运用实务》等专业书籍,昼夜苦读,刻苦钻研。不明白的地方就请教班长和技术员。有时候问的问题他们也答不完整,就一起去查资料,车间资料室里常看见我们几个埋头加班研究“QC”。在我的工作、生活中,多了一项QC小组活动的钻研和实践。为了胜任这项工作,我还主动去请教公司质量管理苏小菊、刘保新工程师,如饥似渴地为自己“充电”,把几乎所有的节假日、周日、业余时间全部利用起来,用心去投入QC小组活动中。1989年至1999年我先后参加了公司“解决合成1110薄壁瓦轴承频繁灼烧的问题”“延长往复式压缩机活塞环使用寿命”“提高悬臂离心泵叶轮效率”“发掘泵轴封填料密封形式”“解决合成-121机械密封启动温度高的问题”等现场攻关型课题。我主要负责记录,绘图等工作。
2000年单位有两个技术攻关小组,我是其中一个小组的成员,有一项攻关工作需要一个小组负责,在我对领导提出利用“QC”工具进行攻关建议之后,领导将这项工作交给我小组来做,并且任命我为小组组长。我组织组员学习专业知识和质量管理技术,带领小组成员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采用头脑风暴法利用5W2H、雷达法、统计图,特性要因分析图、散布图等工具,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了解的零件材料力学就查资料,搞不懂的原理不停地摸索总结,经过努力,总结出许多规律,我们小组反复总结、实践,摸索出设备原理,应对相关设备故障,很快找出症结和解决方法。我将一份自认为整理的比较好的QC成果报告递交给一位行家斧正时,针对PDCA循环,要因分析,末端因素提了许多意见,几乎被全盘否定。面对压力,我们小组虚心听取意见,去改正自己的不足,查阅质量管理资料,学习“品管圈”技巧,重新组织材料总结。最终课题“合成101-JA第六级轴承温度高的原因分析及其处理措施”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授予“2000年度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荣誉。当年我被评为“青年岗位能手”。通过这次带团队,我除了在更加深入熟练应用QC工具外还学习到如何让专研工作把团队更加紧密地凝聚在一起,通过锻炼明确到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已超出项目本身,这次课题攻关提升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
白驹过隙,来到了2003年,我一直担任“QC”小组组长顺利完成多项课题,在质量管理部门组织、宣传、鼓动下和我们这些“QC”小组先行者的带动、影响下,从2002年开始,公司参加QC小组活动的人员如雨后春笋,各个班组都建立“QC”小组,大家话题就是PDCA循环,鱼刺图等。团队多了就形成竞争压力。我开始接触PPT制作,动画设计等电子类技巧。也尝试站在演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述项目实施过程与心得,语言演讲能力获得锻炼,为日后我作为导师,授课等打下坚实的基础。课题“合成190-J轴封易泄露处理”获得2004年度云南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奖。课题“103-J漏油原因分析研究及对策”为公司每年节约130多万,获得公司2006年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2006年评为全国化工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公司合成氨生产装置花数百万美元引进压缩机组投产后第6级轴承温度高,在多次寻求外方专家都拿不出有效解决方案的情况下,我们“QC”小组,大胆在不合理的设备设计结构上动手术底解决了该问题,中国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赢得了现场外国专家的尊重和赞许,为中国工人赢得了荣誉。我们“QC”小组2007年再次获得《全国化工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由于我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特别是针对机械维修的发展,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全面解读,找出问题关键点,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并将解决办法在实际生产中加以运用,对企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效应,2008年我被授予“云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在准备申报材料中,很大一部分成绩就是依托“QC”工具诊断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我一直担任组长带领团队获得200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颁发的《全国化工优秀质量管理小组》,2010年《全国石油化工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2011年《全国石油化工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30周年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特别奖》。
2012年由徒弟范耀、胡关华分别担任组长,我作为副组长协助开展工作,我们应用管理型“QC”工具,以构建优秀卓越的班组。在提高工作质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选题范围,分别建立课题“优化班组新工培训方式以提高新工维护检修能力”“提高维修机泵效率”“精细化现场公用维修工具”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自愿参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共同提高,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遵循科学工作程序,用数据说话。在决策过程中,大家更清楚地认识到团队的力量远远胜过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从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在完成课题的前提下整个班组凝聚力获得空前提升,2015年班组获得“先进职工之家”2016年“先进示范班组”2019年六型班组集团擂台赛银奖,2019年10月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评为“全国标杆班组”称号。随着公司改革攻坚、转型升级、人力资源优化,我们QC小组由原来的“合成检修班QC小组”更名为“检修一班QC小组”2020年课题“提高合成1107-JT机封运行周期”在质量管理部门易光平工程师指导下顺利完成,2021年课题“提高尿素301-JS单向阀运行周期”正在实施中。
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优秀的团队文化成就了我个人的荣誉,2018年我获得云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颁发的“第一届云岭技能大师”称号,2019年获得“云南省万人计划入选首席技师”证书。可以说我职业生涯中每一份收获都与“QC”分不开。
2019年根据云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要求创建“陈平技能大师工作室” 同时根据集团公司要求创建“陈平技师工作站”在推动一室一站的工作中我习惯地使用“QC”工具完成新技术、新工具的研究开发、试制推广、教学培训等任务,为公司长周期稳定运行服务。2021年是建党百周年,也是全国石油化工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40周年,我作为一个老“QC”人也作为一个工匠,祝福我国质量管理宏图大展,拥有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