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专区 > 正文
为深水工程技术烙上“中国印”
来源: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张婧文、李刚、白雪平、易丛 |日期:2022-9-14

为深水工程技术烙上“中国印”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张婧文、李刚、白雪平、易丛

记者在楼道里碰到李达时,他刚结束一个深水项目讨论会,从会议室出来的他正一边快步向前,一边语速飞快地与同事强调着容易忽略的几个关键问题。“思维敏捷,善于创新,办事干练,雷厉风行”,是同事们不约而同对他的评价。

作为一名出生于湖北乡村的“70后”,夏日小河中与鱼虾斗智斗勇的童年经历,化为了李达如今面对技术难题时的“围追堵截”和“勇往直前”。被难题激发斗志的他,常常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工作,对于凌晨两三点收到他的新解决思路的邮件,团队成员已经见怪不怪。

“达则兼济天下”,是父亲给他起名“达”字背后隐含的期许,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是他一直以来不断的追求。他常说:“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不仅可为油田的顺利开发提供新的途径,还可能给公司节约几百甚至几千万的费用”。


为“浮托法”烙上中国印

2006年以前,国内不掌握浮托技术,自主设计建造大型海上工程设施的体量受吊装方案的极大限制。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的李达来到中国海油,看到外方设计只用一条驳船,利用潮汐轻松完成南堡35-2组块结构物的安装,他下定决心,誓要以己所学攻克这一技术。

2006年,李达从零开始学习钻研,每天不但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甚至半夜也要起来检查一下自己的数值分析结果。一年的时间,李达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工作韧劲,用两台电脑和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子,与团队成员合力攻克了国内第一个自主浮托法安装设计项目——渤中34-1油田,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海洋工程多刚体耦合数值方法从理论到实践的开拓。

“浮托法”在渤海成功实践后,他又与浮体团队攻下了荔湾3-1深水气田3万吨级组块浮托安装技术,在世界率先攻克了开敞海域的浮托难题,用技术创新打破了国外公司安装资源的垄断。

他带领的年轻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用不到十年时间走过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国际领先的开拓创新之路,形成了“浮托法”设计的标准化流程,在20余个浮托项目中创造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

2013年,李达凭借该标志性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然而他却没有停下“浮托法”的脚步,带领团队牵头制定“浮托法”的国际标准,为海油这一国际领先技术烙上“中国印”,是他继续奋斗的目标。


“深海一号”能源站的诞生

2014年,“深海一号”大气田勘探发现的好消息传来。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是我国自主发现的水深最大、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

然而,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原油价格一跌再跌,从每桶100多美元断崖式跌至不足30美元,油气行业寒冬突至……全球油气公司迅速调整策略缩减开支,很多深水开发项目因无利可图而搁浅。

时任项目经理朱海山在组建科研队伍时,第一时间找到了李达,这个在船体设计和创新中颇有想法的年轻人。

“我们可以试试!”李达眼中闪着跃跃欲试的光。

说干就干,李达立即组建了浮体组,并带领大家从半潜式生产平台、SPAR、圆筒型FPSO、FLNG等平台的适应性开始了攻关之路。虽然大家工作热情高涨,但一个个技术难题接踵而来。“达哥,FLNG用在1500米水深,这个单点方案该如何设计?”“达哥,SPAR对国内船厂要求太高,这个安装怎么办?”“达哥……”

面对这些“拦路虎”,李达一下子来了劲,一次次埋头思考、放弃休假,不停与国内外设计公司、国内船厂进行技术交流,终于从国内外的深水模式、国内船厂的能力出发,攻坚克难,在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双重指标下,选出半潜式生产平台作为1500米水深气田开发的平台型式。

气田的开发难度本就显著高于同等条件的油田,而“深海一号”大气田更是难上加难:既有气又有油,气多油少。天然气可通过辐射环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岛的天然气管网供给用户,可是伴随天然气产出的凝析油却让人又爱又恨,凝析油价值虽高,但距离最近的依托设施也有135公里,难道就只能花费8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新建一条输油管线?

“如果有一个平台既能满足气田的生产需求,又能暂时储存少量原油,那该多好!”李达望着世界上各个深水油气田的浮体案例出了神儿。

“给生产平台加一个储油功能不就行了!”这个想法在李达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给平台配备储油舱风险太大,一旦储油舱结构遭到破坏,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海洋都是一场灾难。是退一步寻求他法,还是进一步虎口夺子?

“还是得创新!”听完汇报的朱海山支持道。

为了解决安全问题,李达带领团队借鉴“保温瓶内胆”的理念,创新地在平台的每个立柱内开发5000方的凝析油舱,并在凝析油舱与海水间设置完整的隔离空舱,有效降低泄油风险。

2017年初,世界上首座立柱储油半潜式储油生产平台的概念设计方案获得了美国船级社的型式认可证书及全部核心知识产权。随后,李达带领团队笃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跨过横亘在大家面前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促成了“深海一号”能源站这一大国重器的诞生。

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号”大气田正式投产,但李达与团队在深水平台研究的路上仍没有停下脚步。


“荣誉与成绩属于过去,敢闯新路、敢为天下先,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我们从“深海一号”能源站获得的启示”,李达如是说道。李达用勇于创新的精神感染着年轻的浮体团队,积极投身于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基础、海洋平台结构远程智能化控制等技术攻关中,为助力绿色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而继续拼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在世界的舞台亮出属于中国的名片。


联系电话:010-84885418、84885339、84885009 电子邮箱:hgscb5009@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号楼518室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