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专区 > 正文
从设计一线走出的“智能化达人”
来源: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宋奕夫 |日期:2022-9-15

从设计一线走出的“智能化达人”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宋奕夫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广泛开发应用,很多能源企业意识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是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跨越”成为中国海油总体发展思路中的四个“跨越”之一。在逐梦“数智化”海油的道路上,中海油研究总院工程研究设计院的张子波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专业工作结合,一步步从“编程能手”成长为“智能化达人”。

小试牛刀,编程能力初显威

2011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油气储运专业的张子波成为了研究总院的一名工艺工程师。在深入参与到油气工艺设计工作之中后,他发现很多复杂的工艺计算需要手动完成,耗费设计人员的大量精力。这不禁让张子波想到,“如果把繁琐重复性的计算过程编制成软件,那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让专业人员有更多时间进行研究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在大学读书期间因为热爱计算机编程,张子波就通过自学成为了学校有名的“编程能手”。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张子波立刻着手编制,陆续完成的分子筛脱水、储罐维温、闪蒸塔和精馏塔设计等工艺软件让原本需要几个小时的计算过程只需要三五分钟就能完成,极大地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负担。

勇于创新,数学思维建奇功

编写的软件能够派上用场,张子波受到很大鼓舞,也默默下定决心要把长处运用到工作中去。在伊拉克米桑油田项目中,终于等来了机会。米桑油田的脱气站辖井如何分组决定了集输管道总长度,优化油田在产及未来投产的几百口井接入方案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到投资大小。经过深入思考,张子波另辟蹊径地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优化集输布站模式,将油井间“聚集程度”这一模糊概念定量化,再通过计算程序实现最优化分组和计量站、选井站的布站,大幅节省单井管道长度和投资。

敢想敢做,化身“数智化”团队中坚力量

2021年,海油研究总院牵头开展数字化智能设计平台的研究工作。了解到这个项目后,张子波意识到自己的编程经验可能会有用武之地,主动找到项目经理毛遂自荐并成为项目组的一员。“既然要数字化转型,就必然要打破一些传统做法,建立新的标准与方法”。秉承着这个理念,张子波协助项目经理梳理了前期研究项目的特点和工作结构分解,将工程 30 余个专业核心工作数据提炼为“一个交互式数据中心 +‘工艺、设备、重控、负荷、工程量’五大主线协同”的数据流转模型。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数字化智能设计平台建设工作正在顺利推进,建成后将打造线上协同设计新模式,变革传统设计方式,大幅提升设计质量和效率,释放总院高端人才红利。

陆上非常规气田智能化顶层规划及神安管道智能建设实施项目是张子波在总院揭榜挂帅的另一个“硬茬”任务。为了掌握油气行业智能化的前沿技术和进展情况,张子波组织专业人员与华为、国家管网智能化团队、中石油昆仑数智等国内外有经验的公司进行交流,充分分析数字孪生体、智能化设备、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业务应用场景。每一次的交流和团队讨论都让非常规气田的“数智化”蓝图在张子波的脑海中愈加清晰。在“安全管理可视化+设备管理智能化+生产运营一体化+管理决策科学化”非常规气田智能化建设愿景下,张子波带领团队紧张有序地开展需求细化、数据标准梳理、智能化方案设计等工作。

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对中国海油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张子波常常和团队成员说,我们在探索智能化的道路上要有老一辈科研人员那种“做探险家,不做游客”的精神,总院首次承担的工程智能化应用EPC项目即将拉开帷幕。



联系电话:010-84885418、84885339、84885009 电子邮箱:hgscb5009@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号楼518室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工作委员会